三大計劃!科大訊飛智慧教育生態發布
來源:科大訊飛 編輯:lsy631994092 2021-10-26 08:47:26 加入收藏 咨詢

所在單位: | * |
姓名: | * |
手機: | * |
職位: | |
郵箱: | * |
其他聯系方式: | |
咨詢內容: | |
驗證碼: |
|
站在“十四五”開局新起點,第五屆科大訊飛全球1024開發者節以“AI共生·新征程”為主題,于10月23日-26日在合肥奧林匹克體育中心舉行。
自2017年創辦以來,1024開發者節不斷突破,逐步形成技術創新、應用體驗、行業賦能、產學研用為一體的生態格局,助力打造人工智能科技創新策源地。
聚焦智慧教育領域,科大訊飛高級副總裁聶小林發表《科大訊飛教育生態:攜手共迎人工智能+教育大時代》主題演講。
以下為演講全文,略有刪減。
如何回答教育中“既要也要”的期待?
2000多年前,中國的先賢大教育家孔子就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有教無類”是讓所有人都有均等接受教育的機會;“因材施教”是根據每一個人的特點,發揮其天生之所長,給予其合適的教育。這在古代只有少數人學習的私塾里是有可能實現的。但在今天,在中國有2億多中小學生,如何實現規模化的因材施教?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核心是“兩減一增”,即:減校外培訓,減校內負擔,增加課后服務。
在當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時期,我們面臨一系列“既要也要”的期待:既要減少學校考試,也要評估教學成效;既要強化學校的作用,也要緩解教師壓力;既要實現孩子減負,也要保障學業提升;既要推動“五育”并舉,也要實現科技強國。回應這些“既要也要”的期待,解決方案在哪里?
習總書記在2019年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的賀信中指出:積極推動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進教育變革創新,充分發揮人工智能優勢,加快發展伴隨每個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個人的教育、適合每個人的教育、更加開放靈活的教育。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也為技術助推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可以說,人工智能與教育深度融合應用是助推千年“因材施教”教育夢想、實現和應對雙減背景下的教育挑戰、助推教育改革的關鍵路徑。
訊飛答卷: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系統性創新
17年來,科大訊飛在推動人工智能與教育深度融合應用的征程上持續努力。我們創新的動力,來源于核心技術的不斷突破,來源于對教育深度理解的持續進步。
科大訊飛在語音評測、機器閱讀理解等領域,都做出了很多可以載入史冊的里程碑級的貢獻。這些核心技術的突破讓我們有能力跨越教育應用的門檻。在教育評價、教育大數據、教育信息化等領域與國家各級教育管理機構和科研院所深度合作,讓科大訊飛對教育深度理解持續進步,為技術真正服務于教育奠定了基礎。
在此基礎上,結合人工智能核心技術的應用與教育教學的核心場景,科大訊飛一直在推動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系統性創新。 感知智能技術實現了過程化教學數據的高效采集,認知智能技術理解每一份數據,再通過知識圖譜和學習路徑規劃技術,根據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特征,進行學習路徑規劃,并助力課堂精準教學,給每個學生推薦個性化學習內容,從而實現因材施教。
科大訊飛在蚌埠建設了全國首個市級統籌因材施教項目,覆蓋了全市875所學校、41萬師生。 兩年來,蚌埠市相繼獲批成為教育部“基于教學改革、融合信息技術的新型教與學模式”實驗區、教育部2020年度“智慧教育示范區”。2020年12月,安徽省智慧學校建設應用現場會上,鄭富芝副部長說道:“安徽省以及蚌埠市這些好的經驗和做法,需要我們認真總結并在全國范圍內推廣”。
到目前為止,區域級因材施教項目已覆蓋蚌埠、青島、昆明、蕪湖等全國近20個地市、縣區,科大訊飛人工智能+教育相關產品和綜合解決方案在全國各地落地生根,常態化服務5萬多所學校,累計超過一億師生。
在今年“雙減”政策落地之后,科大訊飛從“兩減一增”的核心需求出發,優化了因材施教的總體策略 。在原有背景下,進一步強化“融合五育強化素質教育” ,并希望更多的生態伙伴加入這項事業。
建立智慧教育生態,科大訊飛發布“三個計劃”
圍繞立德樹人、全面發展、提質增效、因材施教、教育公平、優質均衡這樣一些重大的教育命題,科大訊飛和科研院所、產品應用創新型企業、一線教研等一起,開展產品方案的研發、一線教育教學創新、教育前沿課題的探索,提出開放協作的智慧教育生態體系的構想。科大訊飛將專注于核心技術平臺的系統性創新以及綜合方案整合平臺,以各種形式開展前沿課題的研究合作,引入共建優質教育教學內容,在應用創新上緊密合作,在評價體系建設、心理健康等領域開展綜合性的合作。
生態發展實踐及未來計劃一
聚焦產學研合作,推動AI時代教育與技術融合下的理論與應用研究。
此前,訊飛已經開始了相關的實踐,例如:與北京師范大學的深度合作,共建教育部 “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共同承擔國家發改委“基礎教育大數據研發與應用示范工程項目”等;科大訊飛與西北師大、東北師大、安師大、西南大學、首師大等建立了5家聯合實驗室,在理論研究、教育技術人才培養等方面建立了深度合作,與高校的重點開放課題合作超過25個,涵蓋了人工智能教育、教育大數據、區域教育治理、教師信息化素養等多個領域;2019年至今,訊飛與北京大學、華南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西北師范大學等各類高校已經完成的和在進行合作項目超過70個;訊飛還與北師大、北大、清華等高校專家成立了智能教育專家委員會,并連續2年發布《智能教育發展藍皮書》。
未來,科大訊飛將繼續堅定地開展產學研聯動,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專家學者,在聯合課題、人才培養、聯合實驗室等六大方面開展深入而有建設性的合作。
為了支撐這些研究與探索,科大訊飛正式發布“教育科研基金資助計劃”,預計三年投入1億元產學研科研基金,開展前沿的理論與應用的研究。
生態發展實踐及未來計劃二
聚焦客戶綜合方案應用需求,推動產品服務合作,實現優勢互補的增量價值。
比如“智慧數字音樂方案”。合作伙伴的音樂教學軟件與科大訊飛智慧課堂相結合,合作伙伴的音樂智能硬件與科大訊飛的技術平臺相結合,讓偏遠地區的孩子能上音樂課,讓專業的音樂老師上課更輕松。
再看“智慧體育產品”,當擁有物聯網技術和運動形態視覺技術合作伙伴與科大訊飛的智慧體育綜合管理和評價平臺相融合,實現課堂運動監測、課堂運動報告、協助科學選科。一個體育老師能夠為班上每個孩子定制不一樣的運動提升方案。目前這種新型的課程模式在合肥、武漢、蕪湖等地都已經開始進行規模化的應用。
還有作為“三個課堂”重要組成部分的專遞課堂。當科大訊飛智慧課堂的“備授課系統”、“學情分析”等與合作伙伴的“音視頻技術”相結合,近端和遠端的學習能夠實時同步,讓精準教能夠跨越距離,不僅能解決“開齊課”、“開足課”的問題,還能解決“開好課”的問題。
作為“雙減”政策下需要重點加強的“課后服務”,科大訊飛已有的校內課后服務平臺與合作伙伴的課程資源、配套工具、服務師資相結合,能夠為學生的五育并舉提供更多豐富的選擇。
目前,課后服務平臺已經在全國近百個區縣應用。就在10月23日,科大訊飛在成都與教育主管部門、企業代表共同發布了“中小學課后服務管理平臺”,希望在優質課程、數字資源、技術工具等方面和大家展開廣泛的合作。
今天,訊飛智慧教育推出“合作伙伴聯合創新計劃”,將按照每年1億元人民幣的規模設立創新孵化投資基金,提供300人以上的技術、市場領域的專家開展專業服務。
生態發展實踐及未來計劃三
聚焦教學核心場景,合作推動教學教研共創平臺建設。
在這幾年的發展中,科大訊飛分別在“全國性名校聯盟”、“區域級教研平臺”、“教學資源共創平臺”三個方面開展合作。
在2017年,科大訊飛聯合十二所名校成立“推進教育信息化應用名校聯盟”,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個以教育信息化為主題,以智慧共生為特色的創新協作體。目前名校聯盟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全國性的聯合組織,為中國教育信息化貢獻了探索實踐的智慧和成果。
在“區域級教研平臺”合作上,以浙江省基礎教育精準教學研究院為例,基于相關技術在中小學大規模應用的基礎上,重點研究精準教學、個性化學習以及實證教研等,承接了浙江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十大項目之一《大數據背景下精準教學實踐研究》,并在行業內發布了一系列教育信息化案例匯編,沉淀了很多教育教學經驗。
在“教學資源共創平臺”合作上,目前已有注冊教研人員2300名以上,參與教學資源共創,累計4000萬多條,年均補貼超過1200萬元,已經累計補貼了5000萬元。
為推動一線應用生態的發展,科大訊飛將推動“教學教研聯盟公益計劃”,預計推動建設10個新增區域教研機構,100所名校聯盟新增合作校,并在現有的基礎上,推動內容共創平臺新增骨干教研員1萬名。
未來,科大訊飛希望與更多伙伴共同推動中國智慧教育生態體系的繁榮。在這里,科大訊飛再次向政府、產業界、學界及一線的學校老師們誠摯地邀請:
共迎人工智能+教育大時代
攜手共建教育現代化強國
在1024科博展上,科大訊飛以“快樂啟蒙、素質拓展、自主學習、語言進階”四個專題于AI共生館搭建沉浸式教育展臺,展示了訊飛智慧教育以人工智能助力因材施教的核心教育理念。
文&編| 周末 責編| 汪貴貴
評論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