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訊飛“智慧課堂助推‘雙減’,實現‘雙加’”
來源:科大訊飛智慧教育 編輯:小藺 2021-09-17 17:43:00 加入收藏 咨詢
![](http://static.dav01.com/site/onlineExhibition/mould1/images/close.png)
所在單位: | * |
姓名: | * |
手機: | * |
職位: | |
郵箱: | * |
其他聯系方式: | |
咨詢內容: | |
驗證碼: |
|
先有徐州后有軒,唯有豐縣不紀年。
自古龍騰之地,漢高祖劉邦故里,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畫卷中,豐縣以厚重的人文作筆,描繪出濃墨重彩的詩篇。
歷史賦予的豐富底蘊、環境造就的地理優勢,給予豐縣前行的強力支撐,而教育事業的發展,則是這座城奮發爭先的核心動力。近年來,豐縣將教育信息化建設作為重要抓手,全面推進智慧教育,一套套智能設備走入課堂,譜寫屬于豐縣教育的全新篇章。
“信息化是教育發展的必然”
1704年,康熙四十四年,各地興辦義學,“五城各設一小學,延請塾師教讀”,彼時,豐縣縣令率領僚屬百姓聚工購料,共同興建一所義學,豐縣高級中學的前身——樂育書院由此誕生。
日月輪換,滄海變為桑田,從傾頹到重建,幾經易址,如今的豐縣高級中學已看不出當初的輪廓,但教育的初心始終如一。校訓上,“和樂致美”凝刻千年文化的烙印,“攜手競進、追求卓越”鐫寫代代先輩的追求,迎合時代發展的浪潮,創新、求變,成為這所老校發展的主旋律。
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教育信息化是破解新時代教育矛盾和推動教育現代化的重要途徑;2018年,教育部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要求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2019年,徐州市《普通高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中指出,推進“智慧校園”建設,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
順勢而上,2020年,豐縣啟動教育信息化工程項目,吹響智慧教育新時代的號角,豐縣高級中學也由此開啟新型教學模式的探索之路。從硬件鋪設,到理念根植,再到人人應用,分三步走全面推進信息化建設。
豐縣高級中學副校長孫志剛
其一,領導班子帶頭,自上而下推行改革,由校領導及骨干教師帶頭,保障硬件全部鋪設到位,為后期應用奠定堅實基礎。其二,規范應用,緊抓培訓。制定智慧課堂、個性化學習手冊等智慧教育產品應用準則,并邀請信息化前沿專家入校培訓,讓教師感受到信息化教學的便利性與必要性。其三,理念根植,深化應用。通過開展智慧課堂公開課、信息化教學研討會等活動,激勵教師不斷探索智慧教學,讓信息技術的應用成為課堂教學常態。
“面向教育信息化的轉型,是挑戰、也是必然。我們要堅守育人初心,更要以創新的理念,讓學校重煥活力,去攀登更高的山峰。”副校長孫志剛說。
“跨過門檻,就是廣闊的天空”
信息化改革之中,豐縣高級中學面臨的第一道門檻,來自全校400余位教師。
作為整個教育鏈條上的主體,教師是串聯課堂與學生的關鍵樞紐。如何讓教師轉變教學理念、讓智慧教育產品真正發揮其效力,成為推進過程中的首要突破口。
摸清癥結,才好“下藥”。孫志剛說,老師存在的抵觸源于對智慧教育理念的不了解。于是,學校組織老師外出觀摩學習,通過“觀察”形成初步印象。而后開展智慧教育相關研討,利用“交流”深化理念基礎。漸漸地,老師們明白了什么是信息化教學手段、如何落實應用,“陌生的情緒在逐步消失。”
老師利用智慧課堂授課
“軟”舉措打下基礎,“硬”規定如約而至。學校要求老師們利用智慧課堂教學,并制定獎懲機制,納入日常管理范圍,“壓力瞬間就來了。”老師們“硬著頭皮”開始使用平板,研究智慧課堂的各項功能,“當真正用起來之后,就會發現沒有想象中那么難。”孫志剛說,現在,老師們甚至有些離不開智慧教學工具,“本來以為很遙遠的常態化規模應用,就這樣達成了。”
最令孫志剛意外的,是來自學生和家長的支持。高中階段的學生,學習任務本就繁重,新奇的感覺一過,或許興趣也會隨之減弱。但出乎意料的是,學生們干脆研究起了智慧課堂與學科教學的融合方式,課前微課、物理實驗課、英語聽說課....不同的課型對應不同的功能,“現在,我們每個班級都會有‘智慧課堂小能手’,帶著學生操作、協助老師應用智慧教學工具。”而見證了這一切的家長,在體會到智慧教學的積極作用后,也表示大力支持。“老師、學生、家長齊發力,這智慧教育,想不‘贏’都難。”孫志剛笑著表示。
“讓學習‘自然發生’”
7月24日,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一時“教育回歸學校主陣地”、“減少作業量”等話題再度成為討論的重點。
在孫志剛看來,“雙減”的號召,并不是“一刀切”式的砍半,而在于向課堂要質量、向學習要效率。“智慧教育的目標恰好與這一要求不謀而合,”孫志剛稱,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打造精準化教學,“借助智慧課堂,不僅能助推‘雙減’,還能實現‘雙加’。”
通過智慧課堂平臺,課前、課中、課后實現了有機融合:課前,學生通過系統提交預習作業,老師可即時查看預習情況,預設教學重難點;課中,通過手中平板開展形式多樣的互動,將課外豐富的視頻、圖片資源帶入課堂,拓寬教學邊界;課后,基于學情數據,老師可分層布置練習題,讓每個學生實現知識點的全面掌握。
這是教學的“提質”。借助人工智能,打造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實現了資源的最大化共享,“讓學生學習更積極,讓課堂45分鐘得以充分利用。”
習題講評課
依據大數據精準教學系統,通過記錄學生日常練習及考試中的錯題,形成數據反饋,讓重點與盲區一目了然,教師可以做到有的放矢,針對典型錯誤分層講解;另外,針對每位學生的困難點不一問題,個性化學習手冊從多維度分析學生各學科能力,為其量身推送學習資源,定向糾錯提升,開展變式練習,舉一反三、知識點掌握更牢靠。
這是學習的“增效”。信息技術全面輔助了老師的教學活動,實現了大數據的匯總,學情分析即時反饋,因材施教成為中心,“有了突破的重點,學生當然不需要‘題海戰術’。”
“這一切,都是智慧教育帶來的改變。”孫志剛說,當他再次站在教室后門,看到曾會在課堂上分心、打瞌睡的學生,此刻積極地和老師互動、在平板上認真作答,“我確信,我們找到了教育的最佳答案。”
評論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