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競顯示成ChinaJoy硬件焦點:廠商透露出貨量再增20% 正加速落地消費電子終端|直擊ChinaJoy
來源:財聯社 編輯:lgh 2024-07-29 11:14:58 加入收藏 咨詢

所在單位: | * |
姓名: | * |
手機: | * |
職位: | |
郵箱: | * |
其他聯系方式: | |
咨詢內容: | |
驗證碼: |
|
①TCL華星、京東方等廠商攜電競顯示新品亮相2024ChinaJoy,分析預測2024年電視顯示器出貨量增加9%;
②本次展品中,電競手機、電競電腦等消費電子終端產品占比增加,電競顯示正加速落地終端;
③電競顯示產品價格下降,受訪者認為電競產品獲得規模效應,仍是重要營利性產品。

(TCL華星展出的超大曲面電競屏 財聯社記者攝)
此外,華星還展出了34" MLED 165Hz R1000可變曲面屏,搭載MiniLED技術,亦系全球首創。
近年來,華星、京東方A等頭部面板廠持續在電競顯示方面發力,在IT顯示領域,電競顯示已經成為增長確定性最強的領域之一。洛圖科技監測數據顯示,2023 年,中國電競顯示器線上市場的零售量達到 440 萬臺,同比上漲 21%。
趙軍在ChinaJoy期間向財聯社記者透露,目前在TCL華星所有的顯示器里,電競產品營收占比超過了50%,并認為未來在商用、消費類的顯示器里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對于電競顯示保持高增速的原因,群智咨詢IT事業部研究總監李亞妤認為主要有四點:
“首先,隨著電競顯示器由普及到升級,消費者對電競顯示器的要求在持續提升;其次,中國顯示器市場以“本土化”為代表的國產品牌快速擴增,成為攪動品牌格局的新勢力,這些品牌在擴充產品線、優化價格策略等方面表現出色,進一步鞏固了市場主導地位;另外,辦公顯示器市場的規格升級,60Hz/75Hz被100Hz逐漸取代;第四,除了傳統的線下渠道外,品牌不斷完善線上傳統電競平臺,保證規模體量的穩定性及增長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ChinaJoy,除傳統的電競顯示器外,顯示廠商們帶來了更多電競顯示落地消費電子終端的產品。如TCL華星此次就展出了多款與三星、聯想、vivo等消費電子廠商合作的電競電腦、電競手機、電競電視等;京東方A也帶來了與海信、機械師等消費電子廠商合作的多款終端產品。

(TCL華星與iQOO合作展出的高刷屏手機 財聯社記者攝)
李亞妤告訴財聯社記者,造成這一趨勢的原因有三點,首先,電競顯示的高刷新率、低延遲、廣色域等特性,能夠極大提升用戶在游戲、視頻娛樂等方面的視覺體驗;電競顯示技術的融入,不僅增強了筆電等產品的游戲性能,也使其在處理圖形設計、視頻剪輯等高強度任務時更加得心應手,從而拓展了筆電等產品的應用場景;并且,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具備電競顯示功能的筆電等產品能夠憑借獨特的賣點吸引消費者注意,增強產品差異化競爭優勢。
群智咨詢Sigmaintell 預測,2024年,全球游戲本整機出貨量將達2160萬臺,創近六年來新高。消費電子產品+電競顯示也已經成為消費電子廠商們獲得用戶的新途徑。
不過,此前電競顯示即超高刷顯示產品一直是高價代名詞,而近年來隨著該品類的加速滲透,產品價格有所下滑,李亞妤告訴記者,上半年中國線上顯示器市場上的電競顯示器均價同比下降8%。在此情況下,市場對于顯示廠商們是否還“有得賺”產生疑問。
對于此,趙軍卻認為并非壞事。他告訴財聯社記者,正是由于電競產品價格越來越親民,才有更多的消費者越來越愿意選擇電競產品。“針對主流和入門級產品價格的不斷下探,TCL華星也做好了充分的準備。TCL華星目前生產電競產品的主力工廠是位于深圳的8.5代線,蘇州8.5代線,以及廣州的8.6代線。從生產效率來講,這些產線的切割效率和成本競爭力全球領先。因此,在產能、切割效率、成本和運營效率上我們都具備優勢。”
李亞妤進一步告訴記者,單一電競產品的獲利性確實受到了一定影響。但與此同時,電競產品獲得了規模效應,從而可以為廠商的營業額形成更大的貢獻。因此,電競顯示類產品不論是對IT類面板廠商,還是對IT類整機廠商,目前仍然是重要的營利性產品。
評論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