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顯示領域的起、承、轉、合
來源:TrendForce 編輯:ZZZ 2024-07-08 09:23:58 加入收藏 咨詢
![](http://static.dav01.com/site/onlineExhibition/mould1/images/close.png)
所在單位: | * |
姓名: | * |
手機: | * |
職位: | |
郵箱: | * |
其他聯系方式: | |
咨詢內容: | |
驗證碼: |
|
7月3日,TrendForce集邦咨詢資深研究副總經理邱宇彬先生,受邀出席了2024中國(上海)國際顯示產業高峰論壇(簡稱2024 DIC FORUM),本次論壇邱宇彬先生以“四大顯示領域的起、承、轉、合 ”為主題發表了演講。具體內容如下:
![](http://img.dav01.com/eRemote/2024/7/8/dav01_236858_1720401880335_1481219235.jpg)
TrendForce集邦咨詢資深研究副總經理 邱宇彬
過去一年科技行業的聚光燈幾乎都打在了AI這個議題身上,但若仔細審視顯示行業發展,事實上在技術開發與應用多元的發展上也不惶多讓。
TrendForce集邦咨詢就以起、承、轉、合的概念結合行業四大領域的發展,共同來檢視顯示行業的未來。
![](http://img.dav01.com/eRemote/2024/7/8/dav01_236858_1720401880335_4062367.jpg)
起飛
頭戴裝置引爆近眼顯示新商機
![](http://img.dav01.com/eRemote/2024/7/8/dav01_236858_1720401880336_1022899371.jpg)
“起”意味著起飛 ,指的則是頭戴裝置的興起將引爆近眼顯示的需求。
![](http://img.dav01.com/eRemote/2024/7/8/dav01_236858_1720401880354_1193475770.jpg)
TrendForce集邦咨詢當前將頭戴裝置分成兩大類,其中VR/MR裝置以沉浸體驗為主,并逐漸從娛樂休閑的用途擴大至生產力工具中。
而強調透明穿透的AR裝置則以輔助功能為主。在元宇宙應用日益多元以及AI功能更加完善的輔助之下,預估2030年整體XR頭戴裝置的出貨量將達到6,000萬臺,并同步醞釀出更多近眼顯示器的需求 。
![](http://img.dav01.com/eRemote/2024/7/8/dav01_236858_1720401880353_634209538.jpg)
在諸多近眼顯示技術中,OLEDoS 在Apple Vision Pro的采用后成為市場在近眼顯示中高度關注的技術,除了日、韓廠商踴躍布局外,國內也有包括視涯、BOE等廠商積極投資。當前3,000 PPI幾乎已經成為該技術的入門規格,有效提升使用者在XR裝置的體驗效果。
![](http://img.dav01.com/eRemote/2024/7/8/dav01_236858_1720401880355_206838239.jpg)
LEDoS 當前的發展關鍵之一在于全彩化的技術突破,市場上大致傾向兩大技術路線,其一為透過量子點材料進行色轉換(QDCC) ,主要投入廠商包括Saphlux、Mojo等廠商,其二則采芯片垂直堆棧結構 ,以JBD、Sundiode等廠商為代表。一旦全彩化技術有所突破,LEDoS在近眼顯示技術的競爭力將大幅提升。
![](http://img.dav01.com/eRemote/2024/7/8/dav01_236858_1720401880411_84897362.jpg)
一般人或許比較難把LCD 這個成熟的技術跟新興的近眼顯示應用鏈接在一起。然而,LCD也正因為其復雜系統,透過各零組件的優化反而讓其規格還有相當大的提升空間,進而滿足近眼顯示的需要。
舉例來說,液晶材料的改良能提高反應速度,進而降低暈眩等不適感;LTPO等背板技術的升級能有效提高PPI的極限;即使是背光這個過去被視為LCD跟其他顯示技術競爭時略顯累贅的架構,也能透過雷射光源的導入,大幅提高光利用率表現。國內大廠BOE在LCD用于近眼顯示領域就投入了相當多的開發資源,也將引領LCD技術開創在頭戴應用領域的新局。
![](http://img.dav01.com/eRemote/2024/7/8/dav01_236858_1720401880526_746672762.jpg)
以VR/MR裝置來說,當前主流市場無疑是由性價比最佳的LCD 技術所把持,隨著OLEDoS 的供應增加成本下滑,該技術也將在未來VR/MR的高端取得顯著的競爭優勢。
在AR部分的近眼顯示技術則呈現LBS 、LCoS 等多種技術百家爭鳴的局面,OLEDoS 搭配BirthBath光學結構作為目前市場主流,也讓OLEDoS成為少數橫跨VR/MR與AR兩大領域的顯示技術。
LEDoS 擁有體積小且亮度高的優勢,與AR產品需求高度匹配的前提下,未來將成為極具發展潛力的技術。
![](http://img.dav01.com/eRemote/2024/7/8/dav01_236858_1720401880636_1531799295.jpg)
承接
中大尺寸OLED焦點由TV轉進Monitor
![](http://img.dav01.com/eRemote/2024/7/8/dav01_236858_1720401880637_713395504.jpg)
“承”代表承接,意味著中大尺寸OLED的應用焦點將逐漸由TV轉向Monitor。
![](http://img.dav01.com/eRemote/2024/7/8/dav01_236858_1720401880651_42030582.jpg)
OLED技術在TV近年來發展已經有些顯露疲態,滲透率在3~4%間徘徊難以突破。
推究其背后原因,除了有限的供給導致面板難以跟上LCD外,例如Sony等品牌將偏好由OLED轉換至Mini LED背光也導致需求基礎穩固性不足。除此之外,聚焦8.5代生產也讓OLED在TV尺寸對應上的彈性略顯不足。
![](http://img.dav01.com/eRemote/2024/7/8/dav01_236858_1720401880653_829057137.jpg)
相對于TV市場的低迷,OLED技術在Monitor卻反而成為這一兩年品牌布局高端品項不可獲缺的品項。
根據TrendForce集邦咨詢的調查,2023年全球OLED Monitor的出貨僅有50萬臺,但預期2024年將一口氣攀升至140萬臺以上 ,不僅是鎖定消費型市場的Samsung、LGE、Asus等品牌積極布局,以商用市場為核心的Dell也同樣積極加入。
在高端市場缺乏競爭技術的前提下,預估OLED Monitor的出貨將持續處于增長期,并于2027年達到近500萬臺出貨的市場規模。
![](http://img.dav01.com/eRemote/2024/7/8/dav01_236858_1720401880662_793945031.jpg)
同一時間OLED筆記本是否也將復制Monitor的成長軌跡呢?TrendForce集邦咨詢認為最佳時機還有待兩個指標的滿足。
第一 ,Apple的采用仍是帶動品牌轉換與終端市場需求刺激的關鍵環節 ,雖然采用OLED的iPad已經在今年稍早推出,但涉及更大尺寸的MacBook仍須等待8世代OLED產線完成后,于2026年下半年才會正式啟動OLED的導入。
另外,OLED要廣泛用于筆記本仍有技術成熟度待克服的問題 。當前OLED技術在串聯結構、Oxide背板、無光罩蒸鍍、藍色磷光材料等諸多環節上都有豐富的技術開發,這些技術的成熟也等同提供OLED在滲透筆記本市場更充分的條件。
![](http://img.dav01.com/eRemote/2024/7/8/dav01_236858_1720401880665_1012352606.jpg)
當前OLED筆記本的主要布局仍以Samsung等資源連結完整的品牌為主,包括HP、Lenovo等市場龍頭在OLED的布局仍在萌芽階段。
在上述品牌引導與技術突破達到滿足點后,TrendForce集邦咨詢預估自2026年開始,OLED筆記本的出貨將進入高速增長期,并于2027年超越1,000萬臺以上的出貨規模。
![](http://img.dav01.com/eRemote/2024/7/8/dav01_236858_1720401880797_1960208332.jpg)
轉變
從食之無味到奇貨可居的LCD TV產能
![](http://img.dav01.com/eRemote/2024/7/8/dav01_236858_1720401880801_1244169286.jpg)
“轉”的內涵是轉變,呈現的是LCD TV產能從過去食之無味到未來可能奇貨可居的過程。
![](http://img.dav01.com/eRemote/2024/7/8/dav01_236858_1720401880804_1683279043.jpg)
在2020年時,京東方、華星以及惠科這全球前三大面板廠合計的市占分額僅有44%。而后幾年隨著同業關廠以及業界持續的整并,預估到2025年三大廠合計的份額將大幅攀升至66%。
賣方行業的集中也代表著話語權以及對整體供應鏈影響力上的提升。
![](http://img.dav01.com/eRemote/2024/7/8/dav01_236858_1720401881004_1148543132.jpg)
LCD TV行業不僅供給集中度提升,超大尺寸的需求同樣的持續攀高。當前75吋以上產品已經成為市場新寵以及品牌推升市占版圖的利器。
以85/86寸為例,產品的需求從2022年的2.8M暴增至今年的6.2M。98/100寸等尺寸今年的需求也機會都較去年翻倍。尺寸放大的趨勢不僅沒有停頓下來,更是包含國內TCL、Hisense等品牌擴大終端影響力的關鍵產品。
![](http://img.dav01.com/eRemote/2024/7/8/dav01_236858_1720401881011_1546735989.jpg)
整體來說,在Sharp關閉堺10代線的生產后,預估2025年LCD TV的產能將較今年減少2% ,約當是每個月70K的8.5代大板投入。產能減少的同時,雖然需求片數也跟著降低,但在超大尺寸方興未艾下,預估2025年對LCD TV的需求面積還將繼續放大。
在這個趨勢底下,LCD TV產能很有機會成為各面板廠接下來擴大市場影響力與穩定獲利的重要資源。
![](http://img.dav01.com/eRemote/2024/7/8/dav01_236858_1720401881011_2003769057.jpg)
合流
COB與MiP共圖LED顯示屏江山
![](http://img.dav01.com/eRemote/2024/7/8/dav01_236858_1720401881017_1924618433.jpg)
“合”的精髓即合流,意味著MiP與COB兩大技術路線在良性競爭下,共同把LED顯示屏規模做大的市場機會。
![](http://img.dav01.com/eRemote/2024/7/8/dav01_236858_1720401881013_441966983.jpg)
目前小間距LED顯示屏市場的技術十分多元,其中MiP 的優勢在于可一次性執行分選與混光作業,有效提高均勻性;而采覆晶芯片固晶在PCB或TFT背板上的COB ,則有利于提高對比度、消除摩爾紋、更容易達到HDR效果等優勢。
![](http://img.dav01.com/eRemote/2024/7/8/dav01_236858_1720401881047_725097540.jpg)
COB在2022年每月21,400平米的產能,在產業不斷的擴產之下,預估在2024年底將來到每月58,600平米的水平 ,透過規模經濟讓產品成本更具競爭力。而0404 MiP搭配BT板的結構,能搭配卷帶與傳統SMT設備生產,有利于廠商在不需要額外支本支出的前提下,降低產品升級所需的門坎。
在兩大技術的交織之下,TrendForce集邦咨詢預期LED顯示屏將走出商用市場,并朝家庭劇院與虛擬拍攝應用領域加速滲透。
![](http://img.dav01.com/eRemote/2024/7/8/dav01_236858_1720401881116_824547152.jpg)
根據TrendForce集邦咨詢預估,2024年整體LED顯示屏產值為83億美金,并于2027年達到107億 ,年復合成長率9%。相形之下,2024年間距在P2.5以下的小間距LED顯示屏產值為52億,并將在2027年達到74億的水平 ,12%的年復合成長率高于整體水平。若再聚焦間距在P1.0以下的超小間距產品 ,在MiP與COB共同角逐下,產值將從今年的3.7億放大至2027年的11.5億 ,年復合成長率更是高達34%。
XR裝置的起飛帶動近眼顯示需求、Monitor開始承接TV在OLED中大尺寸滲透的市場機會、LCD TV產能在市場中戰略地位的轉變、以及MiP/COB技術合流共同做大LED顯示屏市場,都將為顯示行業創造更多的商機與價值。
評論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