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云不暈?淺談SaaS企業應用
來源:數字音視工程網 作者:windy 編輯:數字音視工程 2011-08-19 00:00:00 加入收藏 咨詢

所在單位: | * |
姓名: | * |
手機: | * |
職位: | |
郵箱: | * |
其他聯系方式: | |
咨詢內容: | |
驗證碼: |
|
回想一下十多年前的互聯網,狀況與此相似。今天互聯網巨頭的成功,無非是比別人更早、更深遠地看到互聯網未來的商業機會。不同之處在于:天邊的云,畢竟沒有互聯網那樣地貼近,即使是所能列舉的“云應用”,聽起來像是畫了幾張大餅而已。
以“云應用”來解釋云,比單純技術性地描述云,的確是進了一步。比如有人提出“云制造”的概念,大意是說:如果你想要得到一個產品,只需要將產品及規格描述好,提交給云,就會得到你想要的產品,聽起來夠神奇的吧!為什么仍覺得這個情景不夠現實?也許還需更加具象的應用來說明。
云可以簡單理解為一種服務的提供方式或狀態,如數據存放、應用服務的分布等,這種“服務”是屬于基礎設施性的?還是高級的、專業化的?則沒人能夠定義。但很顯然,這些應用不是產自云端的,而是由現實應用向云進化的結果;而這種進化一定是順應技術、商業、社會的趨勢。
在軟件和信息化領域,SaaS就是伴隨互聯網發展起來的,向云時代進化的一種應用模式;因為是以數據流和信息流形式承載應用,因而其向云方向的發展也是最自然和最快的。
就SaaS應用而言,個人應用初始就是saas模式的,看起來也是順理成章的,比如銀行的網銀服務、電子郵箱、網絡化的編輯軟件等。SaaS的另一個應用領域,主要是面向企業的應用,如協同軟件、oa、KM、CRM、HR、SFA、財務軟件等。它們大都是先有基于服務器版本,然后向互聯網模式發展而來。通常,工具化和標準邏輯的應用最為適合SaaS模式。
SaaS模式有許多優勢,最根本的好處是其特有的“服務提供”優勢,這是與傳統軟件最大區別,在軟件使用的觀念上是完全不同的。
也有人將SaaS解釋為租用模式,這可能會造成一些誤解。其中有三個角色的關系:軟件提供商、運營商和用戶。通常軟件提供商與運營商是一體的,他們只是提供并經營其服務項目,而沒有出租任何東西。相應地,用戶只是純粹意義上服務使用的消費者角色,并不需要租賃任何東西,因而也無需承擔任何維護和管理責任;用戶支付的是服務費,而不是租金。
傳統軟件企業向SaaS模式轉型,有天然的產品優勢和專業優勢,但這仍然是有難度的。除了軟件架構和應用結構需要改變之外,主要是經營模式上的轉變;而不只是把原來1個企業用的軟件放到網上,給10個企業用那么簡單。經營的重點從關注產品特性轉向服務(質量)的管理,因而運營是其重點和核心,也就是說必須構建好SaaS模式的服務能力。
SaaS模式的運營是綜合運營的概念,從營銷、支持、服務、準備、計費、協約管理、支付、開通/關閉,到綜合統計分析,需要一個系統的支持,全程自動化支持眾多的企業用戶。
SaaS運營帶來附加的好處,是產品的改進過程。充分利用了后臺系統數據分析的優勢,即可以實現對功能的迅速、準確地迭代升級和增強,這在傳統軟件模式下,是無法做到的。
SaaS企業應用面對的細分市場,應該是廣大中小企業用戶群。相對其龐大的數量,真正適用的企業應用不是多了,而是遠遠不足,這甚至可以說阻礙了中小企業的信息化發展水平。如果說云離中小企業還比較遠,SaaS卻距其很近;實際上,大企業對云應用更為審慎,而小企業卻可能更容易接受云特性所帶來的好處。
另一方面,由云計算給用戶帶來的種種疑慮,SaaS企業應用中表現的更加具象和直接,比如服務契約的法律問題、數據的安全性問題等等。
即使如此,我們仍然可以通過對企業應用的選擇、規范運營與服務、加大設施投入、樹立服務品牌等方式,充分積累行業經驗,讓更多企業真正享受云時代互聯網所帶來的高效、便捷的新型工作方式。
評論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