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城”深圳如何依靠安防技術變為“不堵”
來源:數字音視工程網 作者:tony 編輯:數字音視工程 2010-12-27 00:00:00 加入收藏 咨詢

所在單位: | * |
姓名: | * |
手機: | * |
職位: | |
郵箱: | * |
其他聯系方式: | |
咨詢內容: | |
驗證碼: |
|
作為全國知名的“堵城”,深圳的交通情況讓所有在這個城市的人都火冒三丈,筆者24日平安夜回家,在梅林關處的車流已經排出了幾公里,更別說下雨時的全城交通癱瘓。近日,媒體爆出深圳汽車密度已經躍居全國第一,甚至超過北京,汽車保有量達到170萬輛,同時政府表示,并無限制上牌的政策出臺。那么可以想象,之后的深圳在堵車方面將達到一個新的高峰期。面對此情況,政府、市民該如何做才能減免堵車的可能性了,今日筆者在此扒一扒,就安防中的技術提出可能解決方案。
1、電子眼
電子眼一直是交通監控的重點,它能夠對交通環境起到監察、預警的作用。據了解,目前深圳交通電子眼超過了2000個,分布在全市各區約700余個路口及路段。但一般的電子眼僅僅只是起到記錄的作用,并不能對交通環境起到改善。但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電子眼承載了越來越多的功能。今年亞運會期間,廣州交警部門啟用78套堵車自動監控系統,一旦發生重大堵塞或交通事故,自動監控系統就會自動報警。簡單來說,就是在普通的電子眼中加入了智能分析技術,一旦發現車輛變緩或停止,將報警通知交警部門,使得交警可以第一時間發現情況并趕往處理。
一直以來,交通事故是造成堵車的最大原因。雖然深圳在輕微事故方面已經出臺不少規定,但如何提高交通事故的處理速度一直是大家關注的重點。如果在深圳大規模使用該新型電子眼,必將能提升深圳交警的出警效率,使得堵車變為過去。
2、堵車雷達
沃爾沃公司2009年推出一款新型防堵車的汽車。這款新車在行駛時,車載雷達感應器和攝像機能不斷監控車前物體。遇到堵車時,其雷達速度控制系統能自動控制車速,與其他車輛保持固定車距,并在剎車后自動重新啟動。該車車載雷達感應器可以感知車前物體并測算彼此的距離,攝像機則能辨別出是何種物體。如果車前是行人或車輛,在雷達和攝像機均確認無誤,而司機沒有及時采取措施的情況下,汽車的全自動急剎車系統便會啟動。
不用說,沃爾沃的這款車肯定是天價。但是其堵車雷達和攝像機的配合到是可以單獨出來裝配在任何汽車上。如果該配置可以量產,我相信別說堵車,可能保險公司的車險部門都可以下崗了。
3、GPS
如今GPS并不是新鮮玩意。GPS目前主要功能是防盜和導航,在導航方面,一般性的GPS都能對城市路段進行規劃選擇最佳的路線提供給車主,但如果僅僅這樣,往往會出現眾多車輛都堵在那所謂的“最佳線路”里。因此,當前有部分GPS企業開始研發能及時顯示路況信息的GPS導航。
TMC
這種GPS可接入交警部門的信息網絡,獲取全城實時的交通信息,在給車主規劃線路時避免選擇擁堵的路段,即所謂的“TMC”。但目前而言,TMC系統并未能無縫接入到交警部門的交通信息平臺,還是依靠FM、GPRS等途徑獲取,甚至有企業希望建立一個大型的車友信息團隊來獲取信息,這雖然可以減少成本投入,但卻不能根本性的解決信息采集的問題。相信在之后,GPS系統能成為每個車友的信息終端機,獲取到交警部門的及時、詳細信息,根本上緩解堵車問題。
4、RFID
RFID就是射頻識別技術,這項技術是20世紀90年代開始興起的一種自動識別技術,它利用射頻信號通過空間耦合(交變磁場或電磁場)實現無接觸信息傳遞并通過所傳遞的信息達到識別目的的技術。它也是當前方興未艾的物聯網接觸。筆者了解到,目前國內廈門已經著手組建一張城市的RFID網,每輛車都貼上一個電子標簽,通過布置在全城各地的掃描檢測點,獲取全城的交通信息。
RFID技術當前廣泛的應用在超市、書店等大數量的場所。此次運用在交通領域,將不單純的對路面交通進行匯總,同時還可以對車輛進行定位和檢測。相對于電子眼而言,RFID能更全面的匯總全城的信息,而不是一個點的信息,對于交通部門而言,這個信息是非常有價值的。但同樣,在全城所有車輛安置電子標簽,在成本上是非常大的,而且還需要各系統的有效結合和配合,對于城市而言,需要仔細的認證和考量。
總結
堵車,對于城市來說是永遠的通。隨著工業化的進程,車輛的增加,原來的道路將不能滿足當前的車輛現狀。然而我們發現,無論是GPS還是RFID,都只能被動的收集到堵車的信息,而不能主動消除堵車的根本。作為一個城市而言,在最初的道路規劃中要有長遠性和長期性。而對于車主,良好的駕駛習慣是防止堵車的根本。相信,在技術的不斷發展之下,堵車必將離我們遠去,成為歷史的遺忘物。(數字音視工程網 作者:唐文泯 轉載請注明)
評論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