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電視50%專利日本控制
來源:驅動之家 作者:cofee 編輯:數字音視工程 2010-04-02 00:00:00 加入收藏 咨詢

所在單位: | * |
姓名: | * |
手機: | * |
職位: | |
郵箱: | * |
其他聯系方式: | |
咨詢內容: | |
驗證碼: |
|
《阿凡達》遲遲不能下線,《愛麗絲夢游仙境》又成為北美連續四周的票房冠軍,《變形金剛3》等3D大片仍在緊張準備中,這讓從2009年底開始的全球電影3D浪潮遲遲不能降溫。
隨著TCL、三星、康佳等彩電巨頭集體推出大屏幕3D電視,3D浪潮已經開始蔓延到電視領域,然而3D電視以及圍繞著3D電視的芯片、眼鏡、藍光DVD、3D攝像機等完整的產業鏈的建設顯然要需要時間。
更為重要的是,包括3D電影、藍光3D碟片、3D電視頻道等內容商雖然都在積極投入,但是3D究竟是一場人為的技術泡沫,還是如彩電廠商所言10年后將取代高清成為龐大的新產業,這還需要經過市場的考驗。
三種技術背后的日韓身影
3月29日TCL多媒體在香港對外宣布了其家庭互聯網戰略并發布了多款全新的3D互聯網電視,同一天康佳在深圳也發布了開放平臺的互聯網3D電視,而隨后海信電器也在廣州發布了類似的3D互聯網電視。
2009年彩電行業的最熱點還是互聯網電視和LED液晶電視,然而一部《阿凡達》卻讓國內的彩電廠商集體轉向了風頭更勁的3D電視,而2010年1月的美國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的風向標作用同樣明顯。
事實上,國內彩電企業在3D領域的布局其實很早就開始了,海信則在國內3D電視研發領域走得最早,海信2001年就研發出了3D立體電視,采用了虛擬立體視頻系統設計加快門式眼鏡方式實現3D觀看。
而TCL多媒體2007年也成立了專門的3D研發團隊,并在經過先后三年的努力,TCL開發出適合不同應用場合的系列立體電視產品,其中包括:用于商業廣告的不需戴眼鏡的立體電視,適合于游戲玩家和家庭立體影院的立體電視以及立體投影機。
然而3D電視一直沒有成為電視行業研發的重點,而液晶、等離子、高清電視、LED背光電視相繼成為主流,直到3D電影從2008 年開始大熱,3D電視的研發重新進入核心研發領域。
從全球范圍來看目前已經出現了多種3D顯示技術,其中包括美國3M公司牽頭研發的裸眼3D顯示技術,日本企業開發的偏光片式3D技術,以及目前成為主流的眼鏡式3D顯示技術。
海信電器多媒體研發中心副總工程師菅懷剛告訴記者,“從成本角度來看,裸眼電視不僅分辨率低且每臺單價高達幾萬元,其未來的用途將主要用于商用廣告,而偏光式3D技術每片偏光片的成本就達到5000美元,而眼鏡式3D技術的成本在LED液晶電視的基礎上每臺增加1000-1500元。”
顯然從這一角度來看,眼鏡式3D技術的成本更適用于市場推廣,據菅懷剛介紹,海信2009年已經開發應用了3D影像芯片處理+真+240HZ LED +主動式時分眼鏡的顯示方案,然而這顯然是個多國技術的組合。
記者了解到,目前3D影像處理芯片主要是由液晶屏廠家自己研發的,包括三星、LGD、夏普、友達在內的面板企業,而東芝、索尼與IBM聯合開發的CELL芯片可以完成2D影像向3D效果的轉換,也占據了一定市場份額。“不過這種技術的3D顯示效果還不高,比直接用3D攝像機拍攝效果差很多。”菅懷剛表示。
意法半導體等公司在今年的CCBN上展示了其開發的3D處理SOC芯片,國內的彩電廠商除了海信、TCL在嘗試自我開發部分芯片外,其他的芯片大多需要從日韓和歐洲的半導體企業處購買。
菅懷剛坦言,從目前全球范圍來看3D電視的核心專利50%以上被日本的企業掌握,這對國內3D電視產業發展形成一定的專利桎梏。
對此TCL多媒體中國業務中心副總經理李璐告訴記者,“國內彩電企業的產業重點還應該放在互聯網電視這一國內企業真正擁有優勢的主線上,LED背光和3D顯示技術只是物理顯示格式的變化,我們可以使用但是不能過于依賴。”
3D泡沫還是產業
對于彩電行業來說,根據市場調查機構DisplaySearch預計,2010年全球3D立體電視會增至120萬臺左右,2013年增至1560萬臺,到2018年全球3D立體電視的出貨量可望達到6400萬臺。屆時,3D電視將成為家電領域最大的收入來源,預計年營業額將達到170億美元。
顯然眾多的彩電巨頭都將目光瞄準了這個潛在的龐大市場,而圍繞著3D電視產業鏈,3D藍光碟機廠商、3D眼鏡廠商、3D攝像機、照相機廠商將一起爭奪這個總規模超過500億美元的大市場。
然而3D電視的浪潮似乎來得太快,整體硬件產業鏈的布局才剛剛開始,而3D顯示技術還存在著大量改進的空間。
菅懷剛認為:“3D電視從目前來看是個方向性產品,但未來的三年內其規模還難以放量,我們要做好前期的產業鏈準備,其中包括國內的3D產業聯盟來牽頭制定3D電視的技術標準,其中包括目前爭議很大的3D影像健康標準。”
然而僅僅有3D硬件產業鏈的準備依然不夠,海信電器高管告訴記者,“從目前來看整機、配件、顯示屏和芯片廠商都已經做好了產業化的準備,但是3D產業鏈還需要內容商的支持。”
從目前來看,包括《冰河世紀3》、《阿凡達》、《愛麗絲夢游仙境》在內的多部好萊塢3D大片已經顯示出票房號召力,根據藍光產業聯盟的統計,3D電影與2D電影相比其票房收入要增長3倍,當然其制作費用也要高出近一倍。
顯然巨大的利益讓好萊塢和國內的電影公司都在3D上投入巨資,而院線也投入巨資進行電影院的3D改造,目前中國的3D屏幕數量已從不到80塊極速增長到超過1000塊,僅次于美國,然而3D電影的盈利模式是否能復制到電視領域?
依靠《阿凡達》大賺特賺的美國電影公司20世紀福克斯并沒有如愿在今年4月推出3D藍光版的《阿凡達》,顯然其對通過3D電視收看大片的效果依然存在疑慮。
有專家告訴記者,“未來3D電視的主要吸引力還在于體育節目、3D游戲以及演唱會節目,更多消費者看3D大片還是希望去電影院看IMAX 3D版的效果,因此3D藍光模式還需要市場考驗。”
而對于迪士尼、ESPN進行計劃開通的卡通3D頻道和3D體育頻道并直播南非世界杯和2012年倫敦奧運會,同樣面臨著很大的網絡傳輸問題,有彩電行業人士告訴記者,“3D電視頻道將占據大量頻段和帶寬,如果開通3D頻道就意味著放棄部分2D頻道,而且其高昂的拍攝制作費用同樣讓免費模式難以推行,而中國目前還沒有開播3D頻道的計劃。”
為推廣3D電視,TCL、海信等彩電企業還將3D與互聯網電視捆綁在了一起,然而按照目前的網速來看,下載一部容量為50G的3D電影需要近一周時間,顯然這在目前的網絡條件上是無法推廣的。
對此李璐告訴記者,“在電視發展過程中,終端廠商始終是走到前面的,接下來3D電視的發展還需要電信運營商、廣電運營商、芯片商以及配套產業廠商的共同努力。”
評論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