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機連接最新技術,你知道嗎?
來源:中國數字音視網 編輯:數字音視工程 2009-07-17 00:00:00 加入收藏 咨詢

所在單位: | * |
姓名: | * |
手機: | * |
職位: | |
郵箱: | * |
其他聯系方式: | |
咨詢內容: | |
驗證碼: |
|
隨著投影技術與市場需求的多樣化發展,除了最常見的D-Sub類比訊號線之外,數位的DVI、HDMI也逐漸主流化,究竟數位訊號有何優勢?新款投影機增加了不少新式的連線方式,讓使用者可以透過無線WiFi、USB線連接投影機,甚至用USB隨身碟進行簡報,這些新技術帶來怎樣的便利性?
常見類比介面:
VGA (D-Sub 15pin)、色差端子(Component)、AV端子(Composite)、S端子(S-Video)
常見數位介面:
DVI (Digital Visual Interface,數位視訊介面) 、HDMI (High 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高解析度多媒體介面) 、DisplayPort
最主流的視訊介面:D-Sub端子
毫無疑問地,現在一般投影機上最主流的視訊端子,還是D-Sub 15 Pin接頭,傳送類比的VGA訊號。尤其是在商用機種上,因為要配合Notebook提供的端子,所以變得很難朝數位化進步。
而且這情形也像是相互捆綁。投影機要配合NB產品提供的視訊輸出端子,而NB設計時也非得考量多數投影機采用的端子為何,因此,現在無論投影機或NB上,都會看到最少有一個D-Sub格式VGA端子。 (也有少數例外,真的很少)
數位端子何時接班?
如果要提供數位視訊端子,目前的做法,多是在D-Sub之外多加一個HDMI。原因是HDMI端子比DVI不占空間,而且跟消費多媒體設備(電視、播放機、相機)的共通性更高。也許要等到同時具備D-Sub、HDMI的投影機與NB都普及到一定程度,D-Sub才能慢慢的退休吧。
至于時間,我想快則一~兩年內,最慢三年內也該完成改朝換代了吧。因為HDMI的普及速度真的是比我們當初想像的要快呢。
為什么要改用數位介面?
D-Sub大家都用那么多年了,而且普及度也是最高的,它到底有什么缺點需要被換掉呢?故事是這樣的,早期的播放設備跟顯示設備都是使用類比訊號,到了電腦時代,雖然PC已經是數位裝置了,但當時的CRT螢幕仍是類比裝置,所以在電腦這端要先把視訊從數位轉成類比的VGA訊號,在傳送到螢幕上作顯示。
到了LCD液晶螢幕的時代,電腦跟螢幕都是數位化裝置了,但為了相容舊的介面,只好沿用D-Sub接線,將視訊先從數位轉成類比VGA,傳到螢幕那端再轉回數位訊號作顯示。多轉了兩手,很明顯是比之前更笨了。
所以,后來才會有DVI端子出現。因為直接傳送數位訊號,少了兩次多余的DA、AD轉換,畫面更能確保不失真,而且也比較清晰細膩。再者,數位訊號比較不會受線材雜訊干擾(線材衰減),所以也不會有類比訊號出現鬼影、疊影、雜訊等的困擾。
DVI vs HDMI vs DisplayPort
更新一代的HDMI介面,跟DVI一樣是數位訊號,可以向前相容DVI,并可同時傳送數位視訊跟數位音訊,而且接頭尺寸比DVI或D-Sub都要小,加上可以跟消費多媒體產品(電視、播放機、相機)等互連,優點多多,因此已經有逐漸取代DVI的趨勢了。
HDMI唯一一點不如DVI的是,即使到HDMI 1.3c最新版本,其支援的最大影像資料傳送率還是只有Single Link (單鏈結) DVI的水準,也就是在24bits時最大解析度為2560x1600p60 。而Dual Link (雙鏈結)的DVI頻寬還是比HDMI大,至少可以支援到WQUXGA (3840 × 2400)的超高解析度。
至于DisplayPort,是另一個新推出的數位視訊介面,以幾乎全新的技術跟更高頻寬,打算取代現有的所有數位介面。但實際情形是,空有大頻寬跟新技術,卻缺乏采用的產品,功能只能都跟著HDMI跑,加入向前相容DVI、音訊傳輸、支援HDCP等功能。目前看來,前景并不如HDMI那么樂觀。 (IT技術常常是先普及比規格好更重要)
投影機連結新技術
除了類比跟數位的投影機連線,廠商們還推陳出新想出許多不一樣的連結方式,來改善傳統訊號線的一些不便。像是網路連接可以多部電腦共用一臺投影機,進階一點還可以轉成WiFi無線的方式,或者用USB線也能傳送視訊,甚至不用電腦就能播放簡報。
網路連接
具備網路連接功能的投影機,被稱為網路投影機。概念跟網路印表機類似,都是以網路取代傳統線材連接;而且從一對一連接,變成多對一的連線,可以節省更換連線的麻煩。
要注意的是,提供RJ-45網路埠的機種,有些是只提供遠端監控、管理的部分,無法傳送視訊。另外,在Windows Vista作業系統中,已經預設有網路投影機的連線設定功能,若投影機有支援這功能,就能不用驅動程式就快速完成設定。
WiFi連接
跟有線網路連接的方式一樣,只是換成無線的WiFi連接。這對于多人會議環境下,要切換不同NB畫面作簡報會很方便,也省去了接線的麻煩。不過,無線連結的傳輸頻寬較低,投影畫質會比一般實體線材連線時略差一些,畫面更新的速度也比較慢,比較不適合播放影片。
USB線連接
USB線真是名符其實的萬用,在連接投影機時也能派上用場。跟網路埠一樣,不少投影機會提供USB埠,但多是作為控制或連接滑鼠之用,只有少數可以傳輸視訊,例如Epson的USB Display技術。
因為驅動程式內建在投影機上,第一次連接時就會透過USB傳到電腦上,馬上就能完成安裝并開始投影,算是相當便捷。一般來說,畫質跟VGA線連接時差不多,但順暢度還是會比較差,也較不適合播放影片。
免電腦播放
出門簡報時,明明只是幾頁簡報檔,卻需要帶整臺NB出門,會不會覺得麻煩阿?現在有些投影機,具備所謂PC-Free(免電腦)的功能,可以讀取外接儲存裝置里的資料,直接作播放。
介面通常是USB(TypeA)或記憶卡讀卡機的形式,可以連接USB隨身碟、行動硬碟、SD卡...等。支援的檔案格式,最少會有JPG照片檔,讓使用者直接瀏覽照片,或是事先轉檔成圖片的簡報檔。高階一點的機種,還會支援播放影片,或是以隨附軟體轉檔過的PowerPoint簡報檔。
評論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