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MI和接口技術規格介紹
來源:大屏幕時代網 編輯:數字音視工程 2009-06-06 00:00:00 加入收藏 咨詢

所在單位: | * |
姓名: | * |
手機: | * |
職位: | |
郵箱: | * |
其他聯系方式: | |
咨詢內容: | |
驗證碼: |
|
高畫質(HD)設備,在家電廠商力拱的情況下,成為繼DVD普及后,在影音視訊家電商品的另一次重大變革,然而,滿足HD畫質的效果呈現需大量影音資料輔助,除了儲存媒介必須到位外,從處理、傳送、播放各個環節都要兼顧,否則缺一塊拼圖就等于沒有完成HD影音視訊這幅畫作,其中,看似微小卻處于關鍵的傳輸技術,若忽視不理會,最終呈現結果必定大打折扣。
人類的傳播媒介,自紙張發明,乃至電報系統、廣播、電視...等不同媒介相繼推出,每次新媒材出現都造成一次全面性的改革與變化,而目前電視系統更朝全面數位化的方向演進,姑且不論這個數位化過程成效如何,但追求速度更快、效果更好,一直是傳播媒介能不斷演化、升級的關鍵。
DisplayPortCable(Belkin)上網否否計算DIGITIMES企劃修改標題刪除
HDMI(右)接頭外觀(Belkin)
觀察目前最主流的液晶顯示器,其傳輸視訊、音訊應用可以搭配DVD播放機應用,但若螢幕與播放設備無法以最佳的解析度連結,那再好的顯示設備與播放設備都是枉然,這種狀況在以前采磁帶式的記錄媒介與類比視訊、音訊連結播放與顯示設備,再好的訊源都會讓最終成果出現落差。以目前的主流技術,大多采HDMI介面作為主要的數位影音傳輸介面,但在授權與規格方面的不同考量,又有新一代的DisplayPort共同競逐市場。
HDMI(High 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高解析多媒體影音介面,是在2002年由Sony、Panasonic、Toshiba、Thomson、 Philips、Hitachi、Silicon Image...等7家大廠共同制定。而目前主要與HDMI打對臺的DisplayPort,則是于2005年VESA針對HDMI規格較不完整處,推出DisplayPor介面標準規格。
目前視訊介面討論最多的,大多就其可傳輸的畫面解析度等級進行相關討論,尤以HD(High Definition)為基本要求,而HD解析度定義相當多,例如720p(1,280x720)、1,080 i/1,080p(1,920x1,080)、Full HD(1,920x1,080)...等不同視訊規格,其代表的意義即單幅畫面的最大解析度表現。
雖然看似解析度越高越好,但實際上其牽涉到影音來源素材、播放解碼設備、呈現面板效果...等各個細節。而要達到HD甚至Full HD效果,那視訊介面的傳輸頻寬即成為支援性能的關鍵指標,目前HDMI與DisplayPort均具備支援的規格實力。
再觀察HDMI、DisplayPort介面應用現狀,其應用產品多半集中再筆記型電腦、顯示器、電視機、機上盒...等,這些裝置全球總出貨量接近5億部,只要誰先搶下主流視訊介面地位,即等于搶得市場先占優勢。目前看起來較先推出市面的HDMI略占優勢,而緊跟在后的DisplayPort介面則具備規格優勢,兩者的競爭更趨白熱化。
HDMI、DisplayPort介面技術
HDMI、DisplayPort介面是技術或是趨勢之爭,現在也未必有定數,因為HDMI與DisplayPort各自占有市場需求與規模先機,現在的趨勢可以說是難分軒輊,若以總的量來評估,仍以較早進入數位視訊介面市場的HDMI呈現領先趨勢。
觀察家電視訊、音訊介面演進,其實可以發現,在類比世代轉換過程中,以RCA介面為相當常見,其為安裝便利性,又發展出香蕉接頭( banana plug)、柱狀接頭( binding post ),而后類比訊號為強化視訊品質,發展出S端子介面。
在數位化的過程中,DVI( Digital Visual Interface)可以說是相當成功的典范,或許在早期數位化發展中,IEEE1394與RJ-45網路線,也曾經參與數位化過程,但在硬體部份的支援卻因為架構太獨特,反而在家電市場顯得格格不入。
而DVI就不同了,在有龐大的電腦市場為基礎下,DVI介面從電腦螢幕逐漸滲透家電領域,目前雖大多裝置已有HDMI視訊介面裝設,但DVI的介面也成為家電影音設備不可或缺的設計。
內容產業也是驅動數位化的主力
而在數位化過程中,還必須觀察「數位化」的必要性。若沒有市場驅力促使這件事發生,而數位化的概念或許永遠都要在實驗室多擺好幾年。其實數位化的關鍵角色,即為媒體本身,因為在錄影機發明后,使用者可用「合理使用」為由把節目錄制下來,沒有DRM(數位版權機制)進行管理,對媒體內容提供者來說,等于侵蝕其可見的獲利。
在DVD影音光碟推出后,雖然導入Macrovision等版權保護措施,即利用Macrovision干擾輸出,避免未保護的影音資訊被用戶輕易擷取、復制,加上數位化應用在介接過程中,不會有如同類比裝置、介面會出現影音訊號經多次連接轉換而出現degradation降級問題,數位化介面導入也可以避開如負載平衡、線材材質、EMI耦合...等干擾性因素,在數位化環境下,多工連接顯得更加單純,因為傳輸的內容僅為數位資訊,而不是類比訊息。
此外,先前提過的數位版權管理(digital-rights management;DRM)技術導入規格,其在數位化環境下,更適合用于內容的加密、管理應用,透過DRM數位浮水印技術,內容業者可以更放心將其未壓縮、高品質內容釋出,對影音市場亦有正面的助益。
評論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