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C/SOC網絡及安全運營中心人才的未來發展趨勢,巴可助您成為下一代專家
來源:巴可 編輯:lsy631994092 2022-07-29 17:44:25 加入收藏 咨詢
![](http://static.dav01.com/site/onlineExhibition/mould1/images/close.png)
所在單位: | * |
姓名: | * |
手機: | * |
職位: | |
郵箱: | * |
其他聯系方式: | |
咨詢內容: | |
驗證碼: |
|
數字化時代,企業必須保障網絡無虞,內部網絡運行中心(NOC)或安全運營中心(SOC)成為關鍵部門。NOC/SOC分析師監控流量與配置,解決安全威脅,確保業務穩定運行,成為決定戰略推進和業務發展的關鍵人物。
隨著IT技術迭代革新,對NOC/SOC分析師的技能要求與職責定位也有顯著轉變。下面,我們就來淺析一下,這項工作的5個趨勢。
NOC 網絡運行中心
Network Operations Center
NOC是放置網絡交換設備、管理系統以及存儲設備的集中機構,同時它也是監控中心,具有硬件和軟件裝配,并由專有支持工程師進行管理。
SOC安全運營中心
Security Operations Center
SOC是一個結構單元,負責監控信息保護系統并響應信息安全事件,持續監控來自技術工具的消息,以便盡快消除信息安全威脅。
Trend #1
提高技能,軟硬兼備
More applications require more skills
在企業中,NOC/SOC需要進行龐大復雜的綜合工作。分析師需要掌握大量的分析工具和應用程序,包括但不僅限于以下這些:
安全信息和事件管理(SIEM);入侵檢測系統(IDS);入侵防御系統(IPS);用戶和實體行為分析(UEBA);防火墻安全管理;擴展檢測和響應(XDR);反惡意軟件;沙盒分析。
紛繁復雜的工具,使分析師難以精通所有細分領域。在解決安全威脅時,NOC/SOC分析師僅靠慣性思維已經無法勝任工作。他們必須具備強大的“軟”技能——積極主動,逆向思維,發揮協作力和創造力,才能解決難題 。
Trend #2
AI與自動化提升效率
AI and automation clear path for
different operator role
現在,越來越多的數據涌入控制室,已經超過人工處理極限。NOC/SOC開始推進人工智能AI與自動化技術,用來處理數據,減少錯誤并保證系統穩定。
隨著更多AI與自動化被添加到工作流程中,可以釋放更多資源,讓分析師專注于更復雜、更有價值的關鍵任務。NOC/SOC需要建設符合人體工程學的工作空間,可視化所有關鍵信息 ,讓分析師可以全面匯總信息,做出正確決策。
Trend #3
從被動到主動
From a reactive to a proactive approach
現在,主動安全防范越來越重要。通過定期主動清除妥協指標(IOC),NOC/SOC可以清除誤報,并對構成真正威脅的警報采取行動,AI技術被用于快速識別與匯總安全數據。
“由于網絡威脅不斷涌現,企業必須實時響應,確保安全運行。現在的趨勢是,企業主動進行定期風險評估,在威脅之前就做好措施,防止未來可能出現的安全漏洞。 ”
——趨勢科技的銷售工程師
Bert Vandenberghe
Trend #4
協作至關重要
Collaboration is critical in crisis handling
新冠疫情至今,網絡化辦公與遠程協作普及應用,通信網絡的安全與暢通備受重視,NOC/SOC形態則變得更加多樣,包括混合模式、第三方外包與合并SNOC等,這些都需要更完備的協同工作。
IT團隊需要與MSP外包團隊溝通與互助,網絡工程師和安全分析師要分享與配合。NOC/SOC分析師需要走出舒適區,更多地關注協作,共享資源與信息 ,在遇到危機時做出決策,以實現共同目標——保持業務的連續與安全。
Trend #5
在數字化轉型中發揮戰略作用
Playing a strategic role in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在遠程移動辦公趨勢中,企業不斷提升網絡性能,拓展在線場景,5G無線技術已成為提升企業收入與競爭力的關鍵。這種技術革新勢在必行,但也使企業面臨巨大的安全威脅。
因此,在企業的數字化轉型路線圖中,NOC/SOC團隊意義重大,他們不僅提供IT支持,更能決定未來業績。在5G廣泛運營后,NOC/SOC可實時監控5G網絡狀態,提供可靠的互動界面和功能體驗,確保客戶享受出色的產品和服務 。
巴可,助NOC/SOC不斷變化
多年來,巴可控制室可視化和協作解決方案一直助力NOC/SOC。如今,當NOC/SOC團隊在企業中成為戰略角色,巴可解決方案也應需而變,提供更完備服務:
• 資源實時訪問,輕松協作
• 提供高效可視化,應對海量數據流
• 工作空間符合人體工程學,協助決策
• 輕松升級新程序、系統
• 適配未來新技術
• 促進勞動力擴增
評論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