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訊飛杜蘭:人工智能會成為剛需 AI診療助手或進入家庭
來源:AI前哨站 編輯:QQ123 2021-05-19 11:14:38 加入收藏
4月19日,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數字絲綢之路:點亮疫后新基建”分論壇上,來自人工智能、通訊、軟件、數據等行業代表分享了數字產業在疫情期間的發展,以及目前面臨的挑戰。
談到人工智能對日常生活的影響時,科大訊飛高級副總裁杜蘭表示,比人類更強大的不是人工智能,而是掌握了人工智能的新人類。未來人工智能會像水和電一樣無處不在,希望大家能夠擁抱新的變化。
數字應用擁抱新變化,機器人三天完成百萬人口大排查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數字技術應用有了更多想象空間。杜蘭在發言中講述了疫情期間的許多片段。利用訊飛提供的翻譯機,疾控人員能夠和來自各地的居民進行溝通。有了機器人的幫助,武漢三天完成了900萬人口大排查,一天10萬通電話。還有正在使用的虛擬主播多語種播報,能夠快速跟進疫情的最新發展。
杜蘭認為,疫情后數字技術就像水和電一樣無處不在,已然成為人們生活和工作的習慣。而這些變化背后,離不開新基建的發展和支持。秦淮數據集團創始人居靜表示,身在以算力、數據和互聯為主營業務的硬件基礎建設行業,疫情帶來的挑戰之下也暗藏著機遇。
“我們在疫情期間同時交付了四個大規模數據園區,是唯一一家按時交付的供應商。雖然在印度碰到了很多挑戰,但海外業務增長超過百分之百。”
數字化新基建的迫切需求,在來自巴基斯坦的DWP董事長法魯克·納西姆看來,已成為經濟建設的新常態。
盡管在當地鋪設了規模最大的信息通訊業務,法魯克·納西姆認為巴基斯坦的數字化進程仍在起步階段。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打造“數字圈”,他希望能夠通過數字化技術有效克服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鴻溝。
法魯克·納西姆談到,“現在我們更強調項目的數字化,也更多地思考如何利用現有的數字基建,把數字變革帶入生活生產當中來。”
人工智能為醫生賦能,未來全科AI醫療走入家庭
數字產業的逆勢上揚在帶來驚喜的同時,也不免引發一些擔憂。論壇主持人、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院長王文拋出這樣一個問題:未來人工智能的發展可能會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顛覆。專業會消失,職業也有所更替。那么作為人類,是否要為人工智能的發展感到緊張呢?
對此,杜蘭這樣解釋人工智能和人類之間的關系:人工智能是賦能技術,它讓機器快速學習人類最優秀的能力,來為我們賦能。因此,未來比人類更強大的不是人工智能,而是掌握了人工智能的新人類。
“未來一定會走向萬物智聯,所以掌握新技術是非常重要的。情感計算和腦機接口等技術都會有突破,帶來更多想象空間。”
有關人工智能為人類賦能,杜蘭舉AI醫療為例。除了廣泛運用的無接觸式體感測溫,AI治療的基層多點觸達機制也在逐步完善。經歷疫情后,這套系統新增了55個傳染病案例,建立起對應的預警機制。“就像一個全科醫生助手,在醫療資源匱乏的時候,為普通醫生賦能,甚至走入家庭。”
北京金山辦公軟件CEO章慶元也補充道,世界大部分軟件的設計研發思路還是偏傳統的,工具向的。而今這項技術正逐漸從工具化的使用中解脫出來,應用場景從電腦到汽車再到冰箱,也衍生出新的機會。
未來人工智能的發展或許就像與會嘉賓在總結中談到的那樣,“往后幾十年,是軟件互聯網行業大變革的時代,這個時代期待勇敢的人站出來接受技術的挑戰。”
評論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