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院擴聲系統建設中常用的音響標準與規范
來源:一禾音視頻 編輯:小月亮 2019-08-12 21:38:50 加入收藏 咨詢

所在單位: | * |
姓名: | * |
手機: | * |
職位: | |
郵箱: | * |
其他聯系方式: | |
咨詢內容: | |
驗證碼: |
|
1、劇院擴聲系統常用的聲學標準與規范
在劇院的工程建設中,與擴聲系統相關的標準與規范有二十余項,而常用的聲學標準與規范主要有:(1)GB 4959—95 廳堂擴聲特性測量方法; (2) GB/T 14197—93 聲系統設備互聯的優選配接值;(3) GBJ 76—84( 修訂中) 廳堂混響時間測量規范;(4) GB /T 14476—93 客觀評價廳堂語言可懂度的"RASTI"法; (5) GB 6278—86 模擬節目信號;(6) GB 50371—2006 廳堂擴聲系統設計規范;(7) WH/T 25—2007(文化部行業標準) 劇場等演出場所擴聲系統工程導則。
2、正確理解"擴聲系統聲學特性指標"
在國家標準中凡帶有強制性的規定,如有關安全的內容等必須嚴格執行外,其他更多的條款是指導性和推薦的使用內容。這里以國家標準GB 50371—2006《廳堂擴聲系統設計規范》為例作些說明,在標準中關于"揚聲器系統"有如下說明:根據不同的功能和服務對象,設計相應的揚聲器系統: (1)根據廳堂具體條件選用集中式、分布式或集中分散相結合三者中的較佳方案。(2) 根據聲道模式的不同可選擇單聲道、雙聲道和三聲道(左/中/右)系統中的一種。(3)具有演出功能的廳堂宜設置獨立的次低頻揚聲器系統。(4)主揚聲器系統對部分觀眾席無法提供足夠的直達聲或直達聲方位太高時,應設置補充或輔助揚聲器系統,并配備能對其饋給信號進行時間和頻率特性調整的信號處理設備。(5)具有演出功能的廳堂宜設置效果聲揚聲器系統。根據使用要求和實際情況揚聲器系統安裝在觀眾廳的頂棚、側墻、后墻或舞臺上。
上述說明可見,一是推薦性的; 二是強調要"根據不同的功能和服務對象; 根據使用要求和實際情況"來設計相應的揚聲器系統。廳堂擴聲系統設計規范中"擴聲系統聲學特性指標"分為: (1) 文藝演出類擴聲系統(一、二級) ;(2) 多用途類擴聲系統(一、二級);(3) 會議類擴聲系 統(一、二級) 。

國內在進行室內外擴聲設計時,就"擴聲系統聲學特性指標"常常要遵循相應的國家標準或規范。工程業主方在工程招標時,對"擴聲系統聲學特性指標"亦有明確的要求。大家知道,"擴聲系統聲學特性指標"是"中國國情的產物"。在國際上,只有測量方法的標準而沒有明確的"技術參數指標"的標準與規范。如果沒有"技術參數指標"的系統設計似乎不夠完整,心里也不夠踏實。那么,如何正確理解和使用"擴聲系統聲學特性指標"? 應該說,"擴聲系統聲學特性指標"對擴聲系統設計來說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必要"是指它可以使系統設計得到均衡與"健康","不充分"是指僅按技術指標進行設計,聲音重放不一定是"美"的。以文藝演出類擴聲系統為例,要達到一級特性指標的要求通常并不困難,即便使用國產較好的音箱或國外中等水平音箱均能滿足。在許多工程中人們之所以要選擇一些國際上知名的品牌音箱,完全是為了重放音質品位的需要,或者說是為了解決聲音重放"美"的問題。
同樣在選擇擴聲系統聲學特性指標"級別"的時候,也要根據實際的使用需要。一段時期以來,有些工程業主方或設計單位不是根據實際的使用需求,片面追求所謂的"領先"、"水平"都要選擇"一級"。以話劇、京劇、歌劇為例在演出中都很強調自然聲,早年幾乎是不使用電聲的。后來由于劇場容積的加大觀眾座席增多,還有一些演員發聲條件的限制以及演出過程中所需比例關系的調整等因素,逐漸開始使用電聲進行輔助。這種以自然聲為主,電聲為輔的使用方法是很合理的,使觀眾廳的聲音可以獲得一個較滿意的音響效果。什么是以"自然聲為主,電聲為輔"? 電聲怎樣才是合理的使用? 《合理》是指要有個'度'的限制,即當不使用擴聲時觀眾可能聽不太清楚( 或聽聞困難) ,使用電聲后觀眾能聽清楚了,但又覺察不出電聲的存在,使重放的聲音很自然這才是成功的。對于通俗演唱會類型的節目為了'營造'演出氣氛,常常需要把擴聲開得較大則是另外一種處理方式。
在外出考察中,筆者發現歐洲的一些歌劇院在演出歌劇時也使用擴聲。其處理手法是以觀眾能聽清楚、聽得自然"為限度"絕不追求大音量。在進行擴聲系統設計與系統配置上也應遵循這樣的使用需求。上述國家標準中,文藝演出類擴聲系統的最大聲壓級:有一級106 dB,二級103 dB 的規定。對于諸如話劇院、京劇院和歌劇院( 特別是"場團合一"的劇場) 的擴聲為什么一定要106 dB 呢? 從實際使用效果和保證系統的動態,擴聲最大聲壓級103 dB 完全可以滿足。要知道最大聲壓級從103 dB 增加至106dB 雖然只有3 dB 的增量,但擴聲音箱和功放都要增加一倍,顯然該部分的經費投入也要相應增加一倍。所增加的器材和經費,在實際使用中得不到應有的體現只能是一種浪費。在設計中擴聲系統聲學特性指標都要選擇"一級"似乎也成為了一種模式,那么標準中的分級就沒有了意義,所有的"二級"指標就等于虛設。
總之,在擴聲系統設計中,大家期盼多一些科學性,少一些盲目性; 多一些正確的理解,少一些誤導;多一些"個性化",少一些"模式化"以豐富文化設施的使用需求。
3、相應的標準與規范需要不斷深化和完善 前面列舉了劇院擴聲系統常用的聲學標準與規范,這些標準與規范在中國劇院的建設中起到了積極作用。無論是擴聲系統設計,還是擴聲系統調試與聲學特性測量都是不可或缺的,并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但同時也應該看到,標準制訂、修改、上報和審批工作的周期較長,標準的"指導作用"往往滯后于現時的使用需要,相應的標準與規范需要不斷深化和完善。
3.1現有劇院擴聲系統普遍存在的主要問題
(1) 觀眾廳擴聲的聲音效果與系統調試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由于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文化、體育等建設事業的迅猛發展,專業音響系統工程應用形成了"空前的大發展"時期。文化、體育建設事業的發展也帶動了專業音響系統工程應用。除北京國家大劇院,近幾年全國許多省、市也紛紛興建了一批地區的"大劇院"或"藝術中心",如: 杭州大劇院、廣東東莞大劇院、上海東方藝術中心、武漢琴臺大劇院和青島大劇院等等。在這些劇院中一個主劇場音響系統的經費投入,一般都在人民幣1000萬元左右,高的甚至近2000萬元。所選用的專業音響器材,幾乎涵蓋了國際上知名品牌最先進的產品。例如: 德國STAGETEC、LAWO、瑞士STUDER 的數碼調音臺; 美國Meyer Sound、EAW、R&H、JBL、EVI、德國K&F、D&B Sound 和法國L - ACOUSTICS 的音箱和線陣列揚聲器系統; 美國EVI、CROWN 帶DSP 處理器的功率放大器等。
當前,劇場音響系統無論是經費投入還是所選用的音響器材,從客觀條件上應該足以保證了劇場觀眾廳擴聲具有良好的聲音效果。但實際情況是在眾多新建的"大劇院"或"藝術中心",劇場觀眾廳擴聲的聲音效果,好的或比較好的所占比例并不多。有人曾形象地比喻說"擴聲花了幾百萬元,只得到了一、二百萬的音響效果"; 還有人的說"我怎么聽,也不像這個品牌音箱的味兒"。

觀眾廳擴聲的聲音質量固然取決于許多因素,諸如:劇場觀眾廳格局、建筑上能為擴聲系統提供的預留條件、觀眾廳聲學環境( 建聲特性) 、擴聲系統設計與器材選配、以及擴聲系統操作人員科學合理的使用等。然而,觀眾廳擴聲系統調試不到位是影響擴聲音質效果的重要因素,目前這種情況十分普遍,有認識、理解方面的問題,也有缺乏測試手段和測試能力的問題。擴聲系統不能做到精準的調試與優化,特別是擴聲聲場的優化與控制,這不僅直接影響到擴聲重放的聲音效果,而且系統設備的技術性能也得不到應有的發揮。
目前的聲學標準與規范中,如"擴聲系統聲學特性指標"的測量大多還停留在"穩態"特性,這與實際的聽感效果有很大的差距。換句話說,這些特性參量的檢測還不足以反映出聲音的實際感受。這正像前面所說的,這些特性參數在"總體"上用來衡量觀眾廳擴聲特性( 或音響效果) 是必要的,又是不充分的。大家也注意到,標準已開始向"瞬態"特性展開工作,例如: "早后期聲能比測量"、廳堂語言可懂度的"RASTI"法測量等,力求找出更多與實際聽感效果相對應的關系。總之,要加深對觀眾廳擴聲聲場"時域"內容的認識。主觀聽音評價是對客觀測量的重要補充,選取不同節目內容試聽來修正系統調試是必要的,一些工程單位在系統調試中已逐步采用。
(2)劇場音響系統安裝器材與施工
同樣,目前劇場音響系統安裝與施工方面,質量好的或比較好的所占比例也不多。從筆者在國外劇場的技術考察可見,這方面國內還有明顯差距,這是現有劇院擴聲系統普遍存在的第二個主要問題。當前音響系統投資比例: 上千萬元的劇場音響系統其安裝器材平均占系統總值的5%左右,這顯然不夠合理。似乎人們更注意"地面上"的器件與設備,至于"地下"看不見的管線、還有設備機柜、接插件的質量以及焊接工藝等等,似乎并不太在意。例如,為了"省錢",本該采用6平方的音箱線纜,改用4平方線纜。要知道這一改,完全有可能影響到擴聲的瞬態響應,有損于擴聲的音質效果。
大家知道,通常饋線上的功率損失必須控制在0.5 dB之內(即相當12%) ,其所以這樣"規定"是要把饋線的阻抗與音箱的阻抗之比嚴格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這里不能按電工學中功率傳輸與分配的概念。從等效電路來看,饋線的阻抗是要計入功放內阻的。如果功放內阻增大,功放的阻尼系數將減小,此時功放的瞬態響應( 或跟隨能力) 變差,對音質不利。如果功放內阻( 即輸出阻抗) 過大,聲音重放將會出現明顯的聲染色。優良的系統安裝器材和施工工藝,是劇場音響系統質量的長久保證。
3.2劇院音響系統驗收規范
目前劇院音響系統工程驗收工作尚無規范可循,通常的做法大多是由工程業主方與工程承包方所簽訂的合同進行。有時工程業主方會邀請一些相關人士(或業內專家) 參加驗收,驗收的內容也是幾方臨時商議,這種做法不夠規范,顯然對工程質量的保證不利。文化部行業標準《劇場等演出場所擴聲系統工程導則》(WH/T 25—2007)中就音響工程驗收提供了一些相關的內容,但"導則"畢竟不是規范,不具有"強制性"的約束力。為指導并規范音響工程驗收工作,確保工程質量應該制定一個劇院音響系統驗收規范。當然,也不能"期待"通過標準與規范來解決擴聲系統中的所有問題,它只要能為音響系統搭建一個良好的技術平臺足矣。這些年來新建了眾多座劇院,完全有可能也應該,從中認真地總結一些"經驗與教訓",為今后的劇院建設提供必要的借鑒。
評論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