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筒進化與麥克風發展歷史大普及
來源:音頻應用 編輯:小月亮 2020-05-12 17:19:00 加入收藏 咨詢
![](http://static.dav01.com/site/onlineExhibition/mould1/images/close.png)
所在單位: | * |
姓名: | * |
手機: | * |
職位: | |
郵箱: | * |
其他聯系方式: | |
咨詢內容: | |
驗證碼: |
|
話筒進化
1857年,也就是愛迪生發明唱片留聲機的17年前,巴黎排字工人兼發明家斯科特發明了語言描記器,用一根針安在圓筒喇叭上,當唱歌時振動的針尖在油燈熏黑的紙板上記錄下音波。
它第一次將聲音記錄到了固定媒介中,一群歷史學家2008年在巴黎博物館發現了斯科特的語音記錄圖,美國國家實驗室研究員經過復原實物,用現代數字技術破譯紙上記錄的音樂音波,最終播放出來10秒的歌曲,這是人類最早記錄的聲音。
1876年埃爾米-貝林納發明了碳精電極麥克風,外形像是小鼓的裝置更為實用,將碳精電極麥克風用在電話上,以提高拾音效果。碳精電極麥克風由兩根電極頭構成,觸頭由一層薄薄的碳層隔開,其中一個觸頭附在膜片上,膜片會在聲波的作用下發生振動。
另一個與輸出裝置相連。碳精電極麥克風可以像內置的放大鏡一樣發揮作用,可以將聲音轉化為電壓信號,同時還能在麥克發出信號前增大電壓。
1923年科學家發明了鋁帶式麥克風,這種麥克風結構簡單,把一塊振膜放置在恒磁場中,振膜被聲音振動,導體切割磁力線,產生相應的電信號,從而完成電轉換,振膜是由2毫米厚度的鋁箔做成而得名。
20世紀出現了動圈式和電容話筒,動圈式是利用電磁感應原理做成,將聲音訊號轉化成電訊號。電容話筒利用振膜的振動造成電容容量的變化形成電信號。
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麥克風向數字化,高頻化,多功能化和薄,輕,小,便攜式方向發展,縱觀麥克風發展的過程就是在尋找將聲音放大的過程,也是電子元器件的發展過程
話筒的工作原理
話筒其實就是一個能量轉換器,聲音震動空氣產生聲波,麥克風的作用就是把聲波轉換成電信號。
我們以動圈麥克風為例,聲音震動空氣產生震波,震波接觸到振膜,使振膜震動,振膜與被磁鐵包圍住的線圈相連,磁鐵在線圈周圍產生磁場,聲波震動振膜使磁場中的線圈移動而產生電流,這個電流就是聲音信號。
▼
電容話筒是利用2張極薄的金屬薄膜組成,當聲波引起振動時,金屬薄膜間距的不同造成電容的不同,而產生電流。導致振膜振動,振膜安裝在充電后板前面,隨著振膜前后移動,它會改變振膜與后板的電場,從而產生與聲音相應的電信號。
話筒的種類繁多,但其原理都大致相同,都是聲音通過震動空氣播,麥克風的振膜接受空氣震動,轉化為電子信號,這個電子信號不是那么強,所以需要前置放大器放大信號,距離是影響話筒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再貴的話筒你離遠就是喊破喉嚨了都不行。
喇叭的工作原理就是反向轉換,聲音的電子信號使線圈移動,線圈的移動使振膜產生震動,從而發出聲音。
麥克風發展歷史大普及
麥克風(Microphone),學名為傳聲器,也稱話筒,是將聲音信號轉換為電信號的能量轉換器件,由Microphone直接翻譯而來。麥克風是整個電聲系統( 包括擴音系統和錄音系統) 的入口,如果聲音一開始受到污染,則無可救藥。如此可見麥克風對整個音頻系統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
1857年,也就是在托馬斯·愛迪生(Thomas Edison)發明唱片留聲機的17年前, 巴黎排字工人兼發明家斯科特(édouard-Léon Scott de Martinville)發明了語音描記器,它第一次將聲音記錄到了固定媒介中,而且是被記錄到了可以看得見的紙上。
一群美國音頻歷史學家于2008年在巴黎檔案館發現了斯科特的語音描記圖,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經過努力最終將這個最原始的聲音播放了出來,它一段長達10秒的法國兒歌《皎潔的月兒》(Au clair de la Lune)。
19世紀末,貝爾等科學家致力于尋找更好的拾取聲音的辦法,以用于改進當時的較新發明——電話。期間他們發明了液體麥克風和碳粒麥克風,這些麥克風效果并不理想,只是勉強能夠使用。直到1876年,埃米爾•貝林納發明了碳精電極麥克風,這個外形好似小鼓的裝置比液體麥克風和碳粒麥克風的設計更為實用,并且打動了貝爾,使其最后用5萬美元(相當于現在的110萬美元)從貝林納手里買下了這項專利,將碳精電極麥克風用在他的電話原型上,以提高拾音效果。
埃米爾•貝林納設計的碳精電極麥克風由兩個電觸頭構成,觸頭由一層薄薄的碳層隔開。其中一個觸頭附在膜片上,膜片會在聲波作用下發生振動。另一個與輸出裝置相連。不幸的是,貝林納并未在涉及這項專利的法庭大戰中獲勝,根據1892年美國最高法院的判決,碳精電極麥克風發明人的桂冠最終戴在托馬斯•愛迪生的頭上。實際上,無論是貝林納還是愛迪生都沒有資格獨享發明人的榮譽。在他們開始實驗前,這一想法就已經存在多年,只是并未像他們的設計那樣如此完美。
埃米爾•貝林納坐在他發明的碳精電極麥克風前面。借助于確定的結構,碳精電極麥克風可以像內置了放大器一樣發揮作用,不僅可以將聲音轉化成電壓信號,同時還能在麥克發出信號前增大電壓。這種原始的發射機需要高輸入信號才能工作。當時,電子管還是新鮮事物,并未得到廣泛使用,晶體管更是在很久以后才被發明出來。因此,采用功率強大的碳精電極成為一種必然。
左邊的是一個早期碳精電極麥克風,由埃米爾•貝林納研制,右邊為與麥克風一同使用的話筒。在當時來說,它們都是奢侈品。
上世紀20年代,菲利普斯•托馬斯在為西屋電氣公司工作時發明了超聲麥克風。托馬斯指出這款裝置非常靈敏,能夠探測到人類聽力范圍以外的振動,因此取名“超聲”。
之后愛迪生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錄音電話,采用與留聲機同樣的原理:聲音振動裝置內的一根金屬針,使其在旋轉的蠟筒上刻出凹槽。蠟筒可以播放最初錄制的聲音,但這種聲音聽起來多少有些恐怖。
1925年,貝爾實驗室中研究電氣錄音Henry Harrison、E.C.Wente研究發展出第一支電容式麥克風,它有足夠的靈敏度與頻寬可將各種聲音轉換成電氣訊號,在加上當時同事Maxfield設計的真空管擴大機,將電氣訊號放大到足以驅動刻片針的程度,驅動Henry Harrison自行設計的一套復雜的刻片刀,這就成了當時實用可行的原始電氣錄音設備,Henry Harrison并以"西方電氣"的名義得到電氣錄音專利權。
技術發展可謂快之又快,然后的然后,就有了我們科嘜,我們的產品包括了槍式、無線及領夾式麥克風、混音器、錄音棚及直播類相關音頻產品。廣泛應用于微電影、廣電、視頻、直播、采訪及錄音棚等領域。
麥克風,學名為傳聲器,由英語microphone(送話器)翻譯而來,也稱話筒,微音器。麥克風是將聲音信號轉換為電信號的能量轉換器件。分類有動圈式、電容式、駐極體和最近新興的硅微傳聲器,此外還有液體傳聲器和激光傳聲器。
麥克風是拾取聲音非常重要的工具,但是對于麥克風發展史,以及世界上出現的第一個麥克風是誰發明的,想必有很大一部分人都不是很清楚吧。
1857年,也就是在托馬斯·愛迪生(Thomas Edison)發明唱片留聲機的17年前, 巴黎排字工人兼發明家斯科特(édouard-Léon Scott de Martinville)發明了語音描記器,它第一次將聲音記錄到了固定媒介中,而且是被記錄到了可以看得見的紙上。
2008年在巴黎檔案館發現了斯科特的語音描記圖,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經過努力最終將這個最原始的聲音播放了出來,它是一段長達10秒的法國兒歌《皎潔的月兒》(Au clair de la Lune)。
19世紀末,貝爾等科學家致力于尋找更好的拾取聲音的辦法,以用于改進當時的較新發明——電話。他們發明了液體麥克風和碳粒麥克風。
1876年,埃米爾·貝林納發明了碳精電極麥克風。這個外形好似小鼓的裝置比液體麥克風和碳粒麥克風的設計更為實用,并打動貝爾,將其用在他的電話原型上,以提高拾音效果。
上世紀20年代,菲利普斯·托馬斯在為西屋電氣公司工作時發明了超聲麥克風。托馬斯指出這款裝置非常靈敏,能夠探測到人類聽力范圍以外的振動,因此取名“超聲”。
之后愛迪生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錄音電話,采用與留聲機同樣的原理:聲音振動裝置內的一根金屬針,使其在旋轉的蠟筒上刻出凹槽。蠟筒可以播放最初錄制的聲音。
1925年,貝爾實驗室中研究電氣錄音Henry Harrison、E.C.Wente研究發展出第一支電容式麥克風,它有足夠的靈敏度與頻寬可將各種聲音轉換成電氣訊號,在加上當時同事Maxfield設計的真空管擴大機,將電氣訊號放大到足以驅動刻片針的程度,驅動Henry Harrison自行設計的一套復雜的刻片刀,這就成了當時實用可行的原始電氣錄音設備,Henry Harrison并以"西方電氣"的名義得到電氣錄音專利權。
評論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