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聽到的音質怎么和規格表有落差?
來源:品嘉音響 編輯:小月亮 2020-01-07 17:23:32 加入收藏 咨詢

所在單位: | * |
姓名: | * |
手機: | * |
職位: | |
郵箱: | * |
其他聯系方式: | |
咨詢內容: | |
驗證碼: |
|
不只是現在,一直以來都會有這樣的問題存在。
理想的狀況是這樣:「一個器材如果聽起來很棒,那么他的規格表看起來理應要一樣漂亮才是」,但是在實際上,事情并不是這么完美。當然規格很重要,這也是在選購商品過程中必須納入考慮的重要環節之一。
要切記一件事情,任何音響器材都是回放裝置,所以要判定好不好或是適不適合自己最終還是要靠耳朵。所以無論器材的規格表現是以文字還是圖表表示,都是代表硬件設計上的行為表現而非實際上聆聽到的表現。所以大家在網絡討論串、網絡音響評論或是雜志上會看到有一派的人非常專心地用軟硬件去測量音響器材,然后針對規格去做好壞的評鑒。同樣的也有一派人是認為只要聽起來是好聽的就好了。縱觀兩個面向:規格檢驗與聆聽經驗,就要提問:「這好聽嗎?」或是「這個播放的質量聽起來是否趨近規格一般的漂亮?」
所有廠商提供的規格表、效能表現圖…等都是在一個控制環境中所測量出來的。測量用的麥克風與人耳不同的是,測量用機器與麥克風只能同時針對一個或是兩個參數去做測量,例如:失真率、振幅響應(amplitude response)或是相位響應(phase response)…等。但是人耳會全部一起接收,并且,人耳與大腦的運作方式本來就跟機器有所不同。這也是為什么專業的音響廠牌在設計產品的時候,最后還是得靠經驗豐富的聆聽評鑒員來做聲音的品管。
你不見得說一定要有金耳朵才能分辨好與不好。因為聲音與音樂都是很生活化的東西,多接觸音樂活動、多聽音樂并且試著去了解現場與CD專輯之間表現的差異,多去比較不同的音響、耳機商品,要挑出好的或是適合自己的商品應該不是什么難事。
比較簡單的例子像是說,有些入門耳機的響應頻率、阻抗寫得很漂亮,例如說:14Hz ~ 26KHz、20ohm,高階商品卻是20Hz ~ 22KHz、32ohm。如果不看價格、不用聽的,只看規格來選擇,很容易錯選到音質較差的產品。
所以,選擇音響商品的方式不能只用規格書來斷生死。規格表、效能表現圖表是可以一起搭配參考用,但是最終還是要親眼看到、聽到才是主要的挑選方式。
評論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