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裝可靠性與失效分析(下)
來源:可靠性技術交流 編輯:小月亮 2020-07-16 16:22:55 加入收藏
表面貼裝元器件的發展導致了安裝方式從通孔插裝到表面貼裝的變化。相應的元器件封裝形式也發生了變化。
No.4
To封裝
To封裝最初被用作上面有厚膜電阻、電容、芯片-線焊半導體器件的多層陶瓷基板的封裝外殼。To99是低矮款式的To5封裝,其常用于封裝中等復雜程度的單層基片電路。
To形式的封裝成本最低,且封裝合格率較好,在半導體工業界曾廣泛使用。
No.5
DIP封裝
(dual in-line package,雙列直插封裝)
上世紀70年代開始流行DIP,其針腳分布于兩側,且呈直線平行布置,直插入印制線路板,以實現機械固定和電氣連接。
a.DIP封裝比To封裝易于對基板布線,操作方便
b.DIP引腳數一般不超過100個
c.DIP封裝結構形式有:多層陶瓷雙列直插式DIP,單層陶瓷雙列直插式DIP,引線框架式DIP等。
衡量芯片封裝技術先進與否的一個重要指標是芯片面
積與封裝面積之比,這個比值越接近1越好。
d.以采用40根I/O引腳塑料包封雙列直插式(PDIP)的CPU為例,芯片面積/封裝面積=1:86。所以,這種封裝效率很低,占去了很多有效安裝面積。
e. 很多中小規模集成電路采用這種封裝形式,現在一些主板的BIOS芯片還采取這種封裝形式。Intel公司在這段時間推出的CPU如8086,80286都采用PDIP封裝。
No.6
PGA (Pin grid array package)
(針柵陣列插入式封裝)
此封裝形式是在DIP的基礎上,為適應高速度、多針腳化(提高端子密度)而出現的。針腳不是單排或雙排,而是在整個平面呈柵陣排布。
a. 與DIP相比,在不增加針腳間距的情況下,可以按近似平方的關系提高針腳數。若采用導熱性良好的陶瓷基板,還可以適應高速度、大功率器件的要求。
b. 這種封裝具有向外伸出的針腳,一般采用插入式實裝而不宜采用表面實裝,采用陶瓷基板,價格相對較高。
No.7
芯片載體封裝
上世紀80年代出現了芯片載體封裝,其中有陶瓷無引線芯片載體LCCC(Leadless ceramic chip carrier),塑料無引線芯片載體PLCC(Plastic Leadless Chip Carrier),小尺寸封裝SOP(Small Outline Package),塑料四邊扁平封裝PQFP(Plastic Quad Flat Package)等。
a. 芯片載體封裝適合用表面安裝技術在基板上安裝布線。
b. 封裝外形尺寸小,寄生參數小,可靠性進一步提高,適合高頻應用。
c.以208根I/O引腳的QFP封裝的CPU為例,外形尺寸28mm*28mm,芯片尺寸10mm*10mm,則芯片面積/封裝面積=1:7.8。
d. 在此期間,Intel公司的CPU如80386就采用塑料四邊引出扁平封裝PQFP
QFP由SOP發展而來,其外形呈扁平狀,鳥翼形引線端子的一端由PKG的四個側面引出,另一端沿四邊布置在同一平面上。由QFP派生出LCCC、PLCC以及TCP等。
e.QFP實裝在基板上不是靠針腳插入通孔中,而是采用SMT方式,即通過焊料等粘附在基板表面相應的電路圖形上。因此,基板兩面可以形成不同的電路,采用整體回流焊等方式使兩面上搭載的全部元器件一次鍵合完成,便于自動化操作,可靠性也有保證,是目前最常采用的PKG形式。
f. 由于QFP的引線端子四周邊布置,且伸出PKG之外,若引線間距過窄,引線過細,則端子更為柔嫩,難免制造及實裝過程中造成變形。當端子數超過幾百個,端子間距等于或小于0.3mm時,要精確的搭載在電路圖形上并與其它元件一起采用再流焊一次完成,難度極大,需采用專用搭載機,致使封裝價格劇增。
No.8
BGA(ball grid array,球柵陣列封裝)
上世紀90年代,隨著集成技術的進步,LSI、VLSI、ULSI相繼出現,硅單芯片集成度不斷提高,I/O引腳數急劇增大,功耗隨之增大,對集成電路封裝要求更加嚴格。
BGA最早由摩托羅拉公司開發,曾稱為bump grid array.它實際是在PGA和QFP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取前者端子平面陣列布置,將插入式的針腳改換成鍵合用的微球;取后者可采用SMT等由一次回流焊完成實裝等優點。
目前,從形式上看BGA主要有下面幾種類型:
PBGA(Plastic ball grid array),以印制線路板為封裝基板的BGA;
CBGA(Ceramic ball grid array),以陶瓷基板為封裝基板的BGA;
TBGA(Tape ball grid array),帶載BGA;
SBGA(Super ball grid array),以覆銅基板為封裝基板的BGA。
最早開發并推廣應用的BGA形式為PBGA。所謂PBGA是把PGA的針腳端子變成便于表面實裝的球形端子,封裝基板不采用高價的陶瓷,而采用價格便宜、跟印制電路板相同的、加入玻璃纖維的環氧樹脂基板,芯片電極與封裝基板布線的連接一般采用WB方式,BGA與實裝基板的連接采用回流焊的方式。
按封裝基板的層數,PBGA又有單層和多層之分,后者有EBGA(enhanced BGA)、ABGA(advanced BGA)等之分,但結構大同小異,芯片采用電極面朝下方式,芯片背面粘附散熱板,有利于高頻信號的傳輸,熱阻小,基板及封裝設計的自由度大。
第二種BGA形式為TBGA,它可以進一步的實現多端子化和小型化。它采用便于封裝基板布線圖形微細化及半導體芯片鍵合焊盤微細化的TCP(TAB)技術。TBGA具有薄型,低熱阻,有利于高頻信號傳輸,便于更精細布線,適合多端子封裝等優點。
還有一種BGA形式為FCBGA(flip chip BGA),即倒裝芯片BGA,主要適應1000引腳以上的多端子封裝。
a. BGA的I/O引腳雖然繼續增多(400引腳以上并不困難),但引腳間距大于QFP,提高了組裝成品率;
b. BGA厚度比QFP減少1/2以上,重量輕3/4以上;
c. 寄生參數小,信號傳輸延遲小,使用頻率大大提高;
d. 現在的BGA,從技術上看正向兩級化領域發展,一極以滿足多功能、高性能的電子設備為主要目標,以多引腳、高速化為其主要特征;另一極以滿足多功能、小型化、便攜式的電子設備為主要目標,以小型化為其主要特征。
e. 仍與QFP一樣,BGA占用基板面積還是較大;Tessera公司在BGA基礎上做了改進,研制出一種 封裝技術,芯片面積/封裝面積=1:4。
BGA一經出現,便成為CPU,南北橋芯片封裝的最佳選擇。典型的如PentiumⅡ采用陶瓷球柵陣列封裝CBGA,并在外殼上安裝微型排風扇散熱,從而達到電路的可靠穩定工作。
開發BGA最早,最積極的是美國的公司。日本一些大公司曾想依靠其高超的操作技能固守QFP不放,但由于BGA具有與電路圖形自對準功能、所占實裝面積小、對端子間距要求不苛刻、便于實現高密度封裝等優點,日本各大電子公司后起直追,投入相當大力量開發各種類型的BGA。由于CSP的開發成功,日本在超小型封裝方面后來居上。
雖然BGA封裝價格比QFP高,但由于實裝可靠(日本微機廠商主板中采用的200端子PBGA,實裝不合格率僅為百萬分之六),因實裝不良造成的返修價格幾乎為零,按總的封裝價格相比,BGA占優勢。
No.9
CSP
(chip size package,芯片尺寸封裝)
CSP具有各種各樣的結構,并不是一種新的封裝類型。但CSP應具有下述特征:
1) CSP就是與芯片尺寸等同或略大的封裝的總稱。
2) 就封裝形式而論,屬于已有封裝形式的派生品,因此可 以按現有封裝形式來分類,如BGA型,LGA型,SON型等。
3) 從1996年起,CSP逐漸向便攜式信息電子設備推廣,其標準化、一次回流焊特性及價格等與QFP不相上下。
4) 目前的CSP,不僅從外觀,而且從內部連接方式上都有多種不同結構。各大電子公司為了在包括低檔產品在內的一般便攜式信息設備中實現超高密度化,都在積極開發極限超小型封裝,CSP發展極為迅速,各種新型的CSP結構會不斷出現。
關于CSP的類型,日本電子機械工業協會(EIAJ)打算按CSP外形分為平面陣列端子型和周邊布置端子型兩大類。
在平面陣列端子型CSP中,目前世界上開發、應用最廣泛的是FBGA或稱FLGA。EIAJ正在對端子間距小于0.8mm,外形尺寸4~21mm的這種超小型封裝進行標準化。
CSP封裝現已用于內存條和便攜電子產品,如數字電視、手機芯片、藍牙等新型產品中。
HIC失效類型及原因
為了生產可靠的混合微電路且具有高的成品率,對發生的任何失效都必須進行分析,找出原因,進行工藝改進,防止失效再次發生。
混合微電路中的失效可以歸結為以下六類原因中的一個或多個:器件、線焊、芯片貼裝、基片、封裝、玷污。
由美國羅姆航空發展中心搜集的數據表明,有缺陷的有源器件、邊緣質量的線焊和玷污是造成失效的主要原因。
金屬互連電遷移可靠性問題研究
電遷移現象是由于在電流作用下金屬中的原子定向遷移所致,是金屬互連中的原子受到運動電子作用引起的物質輸運現象。
圖1 電遷移作用下金屬原子受力圖
SEM下Al電遷移損傷形貌
產生電遷移失效的內因,是薄膜導體內結構的非均勻性,外因是電流密度。
由電遷移而引起的鋁導體的平均失效時間由black方程預測:
A為比例常數,J是電流密度,n是電流密度指數,EA是電遷移失效活化能。
電遷移傳統表征參量:
1)1968年,Rosenberg和Berenbau首次提出通過電阻測量研究電遷移過程 。
優點:方法簡單,直觀明了。
缺點:需要較強的應力與較長的應力作 用時間;實驗對樣品具有不可逆的破壞性;電阻測量對溫度控制要求較高。
2)1976年,Celasce等人提出可通過噪聲測量來研究電遷移 。
Simoen等人通過老化試驗得出經驗公式:
其中,TTF為樣品失效時間;
Feng等人指出1/fT噪聲與互連的普適電導波動(universal conductance fluctuation)密切相關 。
Satoshi等人認為 噪聲對溫度的反應比電阻更加敏感,他們測得鋁互連中 噪聲與溫度的關系,最低已可測至11k的溫度 。
Cottle等人指出 噪聲與電遷移關系密切,激活能值的不同反映了不同的電遷移機制 。
老化實驗結果分析及機理探討(1)
電遷移空位聚集階段的電阻變化
老化實驗結果分析及機理探討(2)
電遷移空位聚集階段的噪聲變化
相關積分的定義如下 :設有時間序列為x1,x2,x3......xn測量時間
通過時間延遲,定義一個維數為m的嵌入空間的矢量:
那么相關積分表示為:
不難看出相關積分是在嵌入空間統計所有相互之間距離小于r的點的個數。
相關積分C(r)和r有如下冪函數的關系:
對于確定性信號,冪指數V(m)隨m的增加而趨于一個穩定值,這個值與m無關;
對于隨機信號,冪指數V(m)值將隨m值變化不會達到飽和,而有V(m)~m成正比關系 。
老化實驗結果分析及機理探討(3)
電遷移空位聚集階段的相關積分變化
電遷移空位聚集階段失效機理分析
——晶界處空位濃度隨時間線性增加。
——空位濃度調制空位對電子的散射幾率
——空位濃度調制電子的遷移率
電遷移前期的電流噪聲是大量空位隨機散射過程產生的。
老化實驗結果分析及機理探討(4)
空洞成核階段的電阻變化
老化實驗結果分析及機理探討(5)
空洞成核階段的相關積分變化
老化實驗結果分析及機理探討(6)
空洞成核階段失效機理分析
自由體積模型——
相關積分結果顯示信號具有確定性
空洞尺寸與介觀混沌腔尺寸同為微米量級
空洞與混沌腔進行類比
老化實驗結果分析及機理探討(7)
空洞成核階段的失效機理分析
老化實驗結果分析及機理探討(9)
電遷移相關維數
重構電遷移動力系統的空間維數最少為3維。
老化實驗結果分析及機理探討(10)
蝴蝶效應
老化實驗結果分析及機理探討(11)
決定論性混沌的起源:
不是內在隨機力,不是外在噪聲源,不是無窮大自由度相互作用,不是量子力學不確定性。而是非線性系統對于初始條件的敏感依賴性。
什么是決定論性混沌?
△ 決定論性規律所產生的隨機行為
△ 簡單的(非線性)規律反復作用后形成的不可預測結果。
△ 決定論性是指經典軌道的存在性和唯一性。隨機性是指混沌軌道與擲錢幣一類隨機過程完全對應。
△ 并不自相矛盾:在宏觀尺度上,我們的確生活在既是決定論性的又是隨機性的世界中。
老化實驗結果分析及機理探討(12)
電遷移信號相圖
金鑒顯微光分布測試系統
金鑒顯微熱分布測試系統
評論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