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相”頻出 國產軟件更靠譜
來源:森谷智匯 編輯:lsy631994092 2015-11-16 00:00:00 加入收藏 咨詢

所在單位: | * |
姓名: | * |
手機: | * |
職位: | |
郵箱: | * |
其他聯系方式: | |
咨詢內容: | |
驗證碼: |
|
在許多人心目中,洋品牌就意味著“高大上”,然而前幾日使用過期原料的福喜卻讓外來牌子大大出了一把“洋相”。不僅食品行業,信息產業界的洋品牌也頻出事故,往遠了說,有蘋果、微軟、IBM等國外大牌集體參與棱鏡計劃,往近了看,有賽門鐵克因高危漏洞遭公安部禁用。洋品牌已經走下神壇,國產品牌其實更加可靠。
“許多領域的國產信息化產品已經具有替代國外產品的能力”,海比研究總裁曹開彬認為,“但是過去只依靠政策推動的方式并不太理想,國產化必須遵循以市場主導的規律。作為行業龍頭的大型企業,它們的信息化對于整個行業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進而對國產化的最終走向產生決定性影響。”
國產化進程加快
棱鏡門事件發生以來,國內大型企業負責人對信息系統的安全性更加重視,在網絡設備、服務器、應用軟件等領域,中國正在加快國產化進程。
硬件方面,以路由器、交換機等網絡設備為例,以華為為代表的國內廠商已能完全替代國外廠商。而應用軟件方面,尤其是管理軟件領域,國內產品也已經基本可全面替代同類的國外軟件。根據海比研究發布的國產化報告顯示,近10年來,隨著用友NC等國內高端產品的不斷完善,在技術架構上比國外產品有后發優勢,從功能上亦基本可以完全滿足各類型用戶的需求,在國內大型或超大型集團企業的應用越來越多。以用友為代表的國內管理軟件廠商已經在與國外產品的競爭中成熟,可以替代以SAP以代表的國外管理軟件。
新契機 三大挑戰
高達90%的CIO表示,目前大型企業信息化新挑戰主要可歸結為三類:
新技術、新模式帶來的新應用需求
在云計算、移動互聯網、電子商務、大數據、物聯網、企業社交、3D打印等新一輪的信息技術的影響下,大型企業的信息化面臨著巨大的挑戰。33%的企業信息化負責人認為滿足新技術、新模式帶來的新應用需求,是大型企業信息化的重要挑戰。
信息系統的建設、維護所需的成本
由于人力、物料、物流等環節的成本上升,在信息化的投資方面更為注重回報率。這主要表現在,大型企業在信息化投資時更加注重性價比高的信息化產品。同時,如何應對大型企業信息系統中大量應用且成本居高的國外軟件產品和解決方案,成為日益困擾他們的嚴重挑戰。在很多大型企業中,昂貴的國外產品正逐漸成為大型企業信息化成本支出的大戶,也是很難降下來的“釘子戶”。
信息系統面臨的安全新挑戰
安全挑戰主要來源兩方面:一方面,原有應用系統面臨安全問題。應用系統直接運行與管理著企業的數據,其泄漏可能會給企業運行、乃至整個國家的產業安全帶來巨大的危害。另一方面,企業運營管理與業務升級面臨新的安全問題。信息系統的開放性使面臨互聯網的攻擊的可能性更大,而用國外軟件進行系統擴充則存在可能引入新后門的安全風險。
新思路 三大策略
很多企業信息系統國產化的效果之所以沒有達到預期,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沒有在正確的思路指導下進行實施。部分國產化效果不好的企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直接從基礎軟件入手進行國產化,而忽略應用系統。如果僅僅更換基礎軟件而應用系統不做變動,將會出現應用系統不支持的情況,必然會導致應用效果不好。許多成功企業的做法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應用牽引:應用牽引的思路就是從大型企業的業務需求出發,從應用系統著手,以此帶動整個信息系統的國產化。應用軟件的國產化,能夠主動實現與國產基礎軟件之間的適配,確保整個信息系統的運行流暢、安全可靠。
平臺重構:大型企業的業務具有復雜、多樣、多變性,因此為業務服務的信息化系統也需要不斷變化、不斷擴展。平臺化是適應這種變化的最好方法。國內軟件在架構方面具有后發優勢,更加強調松耦合架構,可以在不同功能系統、模塊之間實現自由搭配,支持新業務模塊或業務系統的研發,既能滿足企業自行開發的需求,又能實現與第三方應用軟件的對接。
分階段:有些企業信息系統的關鍵環節上使用了國外信息化產品,而國外產品往往對上下游產品進行了嚴格限制,對國內產品具有很大的排斥性。這種情況下,國產化需分階段逐步推進:
第一階段:ERP系統、外圍應用軟件替代
第二階段:重點業務系統、行業應用軟件、工業軟件的替代
第三階段:信息系統的整體國產化
新方法 四大路徑
如何進行信息系統國產化替代?主要可以分為四大路徑:
直接采用:在新技術、新模式帶來的新應用需求方面,可以直接采用國產軟件產品和解決方案;
對等替換:用成熟的國產產品,對類似的國外產品進行一對一的替換。主要包括兩種情況:第一,國產軟件在招標階段戰勝國外軟件被企業直接采用;第二,企業一開始選用國外軟件但現在替換為國產軟件;
系統替換:以應用系統為牽引,對國外信息系統實行整體替換。系統替換也存在兩種場景:第一,在構建新系統時完全采用國產應用軟件,并由此而帶上適配的國產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等基礎軟件。第二,對于已經應用國外系統的企業,將國外應用軟件替換為國產軟件,并且在此基礎上將與之適配的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等基礎軟件逐步全部換掉。
平臺替換:對統一的信息化平臺進行國產化。平臺替換也有兩種場景:第一,在企業構建平臺時直接采用國產化平臺軟件;第二,對于已應用國外平臺軟件的企業,可以將平臺逐步遷移到國產平臺。
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平臺替換時,平臺的選擇至關重要。用友大型企業統一平臺解決方案框架比較清晰,可以作為信息化新平臺的典型,以供大型企業用戶參考。
此應用功能框架主要分為“客”、“物”、“財”、“人”四大平臺。
“客”是指生意平臺,主要管理銷售環節,渠道、客戶資源管理
“物”是指運營平臺,主要管理生產環節,物資管理
“財”是指管理平臺,主要管理財務,數據資產管理
“人”是指工作平臺,主要管理流程,人力資源管理
通過四大平臺的劃分,大型企業按銷售、生產、財務、人力進行了功能劃分,為企業未來的功能擴展進行了先期規劃,便于企業對相關功能、業務資源進行整合、數據分享,進行統一管理。
信息系統國產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遵循一定的方法規律,逐步推進。眾多大型企業通過實施信息系統國產化,已經比較好地解決困擾他們的技術、成本、安全三大信息化挑戰,享受到國產軟件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福利。國產化信息系統持續使用的過程,也是國產產品不斷完善、持續改進的過程,也必然使國產化真正落到實處,實現國產提供商和企業客戶的雙贏。
評論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