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更廣的“新基建”官方定義來了:這一次,徹底厘清“老”的和“新”的
來源:電子技術應用ChinaAET 編輯:lsy631994092 2020-04-22 09:05:31 加入收藏 咨詢
![](http://static.dav01.com/site/onlineExhibition/mould1/images/close.png)
所在單位: | * |
姓名: | * |
手機: | * |
職位: | |
郵箱: | * |
其他聯系方式: | |
咨詢內容: | |
驗證碼: |
|
4月20日上午,國家發改委召開4月份例行新聞發布會,首次就“新基建”概念和內涵作出正式的解釋。
“新型基礎設施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這是發改委給出的“新基建”定義。
在這個官方的定義里,“新基建”究竟指什么?這和過去市場對新基建的普遍解讀與存在著怎樣的差別?新基建的空間到底有多大?政策層面又會給予新基建怎樣的支持?
“新基建”官宣
當天的發布會上,發改委創新和高技術發展司司長伍浩說:“關于新型基礎設施的概念,我們認真學習中央有關文件、精神和要求,系統梳理國內外發展現狀,初步研究認為,新型基礎設施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
伍浩表示,目前來看,新型基礎設施主要包括3個方面內容:
一是信息基礎設施。 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演化生成的基礎設施,比如,以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為代表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以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等。
二是融合基礎設施。 主要是指深度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支撐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進而形成的融合基礎設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礎設施、智慧能源基礎設施等。
三是創新基礎設施。 主要是指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屬性的基礎設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等。
“當然,伴隨著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新型基礎設施的內涵、外延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將持續跟蹤研究。”伍浩補充。
至此,“新基建”概念有了正式、明確的官方定義。在此之前,關于新基建,市場上普遍解讀認為,包括了七個方面的內容: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
能夠明顯看出,和此前的流行解讀相比,此次發改委對“新基建”的解釋,涵蓋范圍更大,也更具有延展性:
其中,信息基礎設施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演化生成的基礎設施”,發改委明確指出其涵蓋5G基建、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
“融合基礎設施”,發改委指出是“深度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支撐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進而形成的融合基礎設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礎設施、智慧能源基礎設施等。”這意味著,包括(但不限于)新能源汽車充電樁。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條"創新基礎設施",即“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屬性的基礎設施”,發改委指出其包括(但不限于)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
僅從“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看。2017年初,國家發改委會同教育部、科技部、財政部、科學院、工程院、自然科學基金會、國防科工局和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編制了《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十三五”規劃》(簡稱《規劃》),這個文件明確了“十三五”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其主要任務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以能源、生命、地球系統與環境、材料、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空間和天文、工程技術等7個科學領域為重點,從啟動建設、籌備論證、探索預研、完善提升四個層面,推動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布局建設和發展,形成循序漸進、滾動實施、動態調整、持續發展的良好局面。”也就是說,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將主要體現在能源、生命、地球系統與環境、材料、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空間和天文、工程技術7個科學領域。
此外,根據《規劃》,國家還將建成若干“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使其成為原始創新和重大產業關鍵技術突破的源頭,成為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創新基礎平臺。
看來,官宣的“新基建”并不涵蓋此前流行說法中的“特高壓”和“城際高速鐵路與城市軌道交通”。
傳統基建即老基建,主要包括三個當面: 一、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二、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三、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三大項。也就是說,“特高壓”和“”一直都是老基建的基本內容之一。
2019年,上述三項占基建投資的比重分別為16%、36%、48%。其中,根據券商的相關測算,2019年預計高鐵投資達到6569億(2019年整個鐵路投資8029億)、城市軌道交通投資6783億元,高鐵和城軌合計投資1.34萬億元。
將特高壓、高鐵和城市軌道建設剔除流行說法的“新基建”后,新、老基建的區分無疑將更加明確,這正有效厘清了新、老基建概念的模糊之處。
正在進行中的“新基建”
根據發改委在當天發布會上的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正在加快釋放。
其中: 信息基礎設方面,高速光纖已覆蓋全國所有城市、鄉鎮以及99%以上的行政村,4G網絡用戶超過12億。
融合基礎設施方面,助推轉型升級的作用日益凸顯,智慧城市建設路徑更加清晰,信息技術積極賦能城市精細化管理。
創新基礎設施方面,有力支撐了科學技術研究,國家發展改革委已布局建設55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在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中發揮了引領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發改委提到的這55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在前述《規劃》中已經提及。根據這個文件,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目標之一即是:“(到2020年)投入運行和在建設施總量55個左右,基本覆蓋重點學科領域和事關科技長遠發展的關鍵領域。”
根據《規劃》的表述,“十三五”期間將優先啟動若干建設條件成熟、前期準備工作充分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簡稱“優先項目”)。具體來說,優先項目包括:“空間環境地基監測網(子午工程二期),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極深地下極低輻射本底前沿物理實驗設施,大型地震工程模擬研究設施,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高能同步輻射光源,硬X 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超重力離心模擬與實驗裝置,高精度地基授時系統。”
同時,也要加大在建項目的工程管理、技術攻關和配套條件建設力度,力爭早日建成并投入運行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按照《規劃》的表述,“十三五”期間,建成并投入運行的設施包括:“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評價設施,農業生物安全科學中心,散裂中子源,極低頻探地工程,軟X 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試驗裝置,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轉化醫學研究設施,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此外,還要加快推進“十二五”其它項目進展。”
“新基建”下一步
從政府層面,推動“新基建”會從哪些方面著手?
伍浩在當天的發布會上介紹,下一步,國家發改委將聯合相關部門,深化研究、強化統籌、完善制度,重點做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 研究出臺推動新型基礎設施發展的有關指導意見。
二是優化政策環境。 以提高新型基礎設施的長期供給質量和效率為重點,修訂完善有利于新興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準入規則。
三是抓好項目建設。 加快推動5G網絡部署,促進光纖寬帶網絡的優化升級,加快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建設。穩步推進傳統基礎設施的“數字+”“智能+”升級。同時,超前部署創新基礎設施。
四是做好統籌協調。 強化部門協同,通過試點示范、合規指引等方式,加快產業成熟和設施完善。推進政企協同,激發各類主體的投資積極性,推動技術創新、部署建設和融合應用的互促互進。
評論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