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P背投拼接與平板拼接競爭的焦點分析
來源:數字音視工程網 編輯:merry2013 2014-04-16 06:49:28 加入收藏 咨詢
![](http://static.dav01.com/site/onlineExhibition/mould1/images/close.png)
所在單位: | * |
姓名: | * |
手機: | * |
職位: | |
郵箱: | * |
其他聯系方式: | |
咨詢內容: | |
驗證碼: |
|
全球拼接墻市場的技術陣營之爭正在愈演愈烈。DLP背投、PDP等離子、LCD液晶、OLED有機半導體,四大拼接顯示技術,正在將更多廠商的“產品戰略”推向“多頭下注”。這一事實充分說明了不同拼接墻技術競爭下,未來產業方向的不確定性。
廠商技術路線往往多頭下注。
在2008年之前,DLP背投用5-7年的時間戰勝了3LCOS(產業成熟度低,核心光閥成品率問題嚴重,光機系統也更復雜)和3LCD(產品長期畫質穩定性和壽命不及DLP,光機系統也更復雜)兩大投影陣營,幾乎取得了拼接墻市場的主導地位。但是,DLP尚未來得及享受“壟斷”帶來的利益,這種壟斷優勢就被三星6.7mm拼接的DID 液晶拼接墻打破了。
筆者還記得,三星6.7mm DID推出之初,三星相關人士為這款產品能不能像“DLP拼接”那樣自稱“無縫”苦惱了很久:因為三星知道,不叫無縫就進不了高端市場,那么這個產品對三星的戰略意義就大打折扣。不過,可喜的市場環境是,主流的DLP拼接也有1-2mm的縫隙,雖然這些產品自稱無縫;PDP拼接此時也有2mm的縫隙,其也自稱無縫——也就是,拼接墻根本沒有絕對無縫的產品。這樣的產業環境足以確定,6.7mm拼接適當使用“無縫”概念,不會招致行業性的反對。介紹關于三星DID的這個小插曲,筆者的意圖主要是要說明:自從大廠商進入液晶拼接市場以來,其瞄準的目標就是DLP這類產品占據的高端拼接墻市場。
DID為代表,三星、LG、夏普等為上游支撐,液晶拼接行業在08年之后進入了一個全面開花的時期。液晶拼接也正式從不登大雅之堂的“山寨”,成為了DLP的“挑戰者”。在液晶拼接表現出的市場活力影響下,PDP等離子拼接也迎來了百花齊放的格局,告別了歐麗安一家主導的“小打小鬧”局面,成為又一項在規模上有可能挑戰DLP拼接的新技術。
在等離子和液晶拼接得到更多大廠商的規模性支持后,該類型的平板拼接產品還不斷改進了自己的主要顯示性能:包括單元尺寸、分辨率、接縫(目前等離子可以提供最小1mm,液晶可以提供最小3.5毫米的拼接產品,市場技術差距與DLP進一步縮小)三大關鍵指標都有進步和豐富。產品應用也從廉價安防,逐漸進入數字告示、高端商務顯示、甚至部分指揮中心項目之中(尤其是在三級城市、縣鄉市場的經濟性指揮中心方案中液晶拼接低成本的優勢格外受歡迎)。
大廠商的知名度、技術的進步、市場實用性得到證實,這三個平板拼接產品的發展成就,不得不令DLP拼接企業轉變對液晶產品的市場策略:從早期(08年之前)的不屑于顧,到08-10年之間的審慎觀望,再到10年之后的積極參與。事實上,今天的國內拼接墻市場,只推出一種顯示技術的廠商已經很少(除了三星、LG這類液晶的核心上游廠商),多數企業或者選擇液晶與等離子的技術路線組合,或者選擇液晶與DLP的技術路線組合,也有少部分企業三者通吃;同時,行業內的領先者也在積極關注和跟進OLED技術的應用(如三菱、威創)。
不同技術路線的產品特點各不相同。
廠商采用混合的產品技術路線,一方面是由市場實際接受了多種產品,這一競爭事實決定的;另一方面也是由單一產品往往具有技術缺陷、或者產業缺陷的特點決定的。
LCD產品現在的主要競爭問題是接縫依然“高達”3.5mm。同時這種低縫隙的產品,對于等離子和DLP拼接的“價格優勢”也正在縮小。在產業上,液晶還面臨著一個未來可能被OLED取代的預期。
PDP等離子產品的主要問題是產品燒屏問題難以根本解決。同時,其產業上游已經進入衰退和消亡的階段,其產品長期生存面臨嚴重挑戰。
DLP拼接產品主要的顯著技術缺點是成本較高、體積厚重:不過這些缺點并不影響DLP產品繼續統治高端應用市場。在產業上,DLP上游、下游的支撐能力、市場影響實力都不及LCD,處于典型的“人氣弱勢”狀態。
OLED技術,在主要性能指標上都非常符合拼接產業的應用需求,尤其是接縫控制上渴望優于液晶產品,同時還擁有理論上最低的大尺寸成本,但是其也具有壽命低于液晶和其它技術,顯示面板不均勻老化問題雖然比PDP強,但是不及液晶和DLP。在產業上,OLED剛剛起步,短期還不會成為市場主要競爭者。
因此,考慮到PDP進入產業衰退期和OLED的暫時未成熟的產業環境,OLED和液晶在核心上游產業上的繼承性,拼接市場技術路線之爭,現實的競爭將在液晶和DLP之間展開;而未來的路線之爭會屬于OLED和DLP兩大產品。但是,無論DLP背投和平板拼接的競爭如何展開,這種競爭都不會是靜止狀態的:實際決定誰輸誰贏,或者打成平手的因素,將是產品創新的能力。
液晶和DLP的競爭將以差異化市場為主。
在市場競爭中,DLP正在逐漸改進自己的缺陷:例如從09年開始,LED光源在DLP拼接墻上呈現出快速發展趨勢,目前已經占據七成以上的市場空間。同時,激光光源也被進一步在DLP拼接墻上實驗。LED光源主要的缺陷是亮度依然不那么完美,不過現有的技術已經可以解決這一問題,例如采用多光源并聯技術,此外LED光源自身的發光性能和成本控制能力也在進步。激光光源主要的問題則是成本更高: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時間和技術的進步。
采用新型固態光源的DLP拼接墻在耗材成本、維護成本上已經和液晶站在同一起跑線,而在接縫水平上則處于絕對領先地位。即便是在體積這個競爭因素上,DLP也不是沒有辦法:早在05年德州儀器就曾試制過采用激光光源的10厘米厚DLP背投電視產品。這一實踐說明背投是可以平板化的。當時,這一技術沒能推廣的原因在于激光光源成本很高,而成本更低的固態冷光源LED則還沒有成熟。在目前DLP拼接光源LED替代化已經進入尾聲的階段,考慮基于LED冷光源技術平板化的DLP拼接單元的研發,是一個完全可行的技術方向。
考慮到最近數年DLP拼接單元的技術進步和技術演進儲備,液晶在和DLP的競爭中,短期還難以取得優勢地位。液晶拼接的接縫提升到3.5毫米用了大致五六年的時間:液晶接縫進步緩慢,而目前DLP的接縫水平則是0.5-1毫米為主。考慮到液晶是復雜的多層結構的顯示系統,主要器件液晶屏是液態產品,其在縱向支撐力的要求要比DLP的投影屏幕更高,短期內液晶獲得與DLP相當的接縫水平的可能比較小。
所以,圍繞著接縫這個核心命題,液晶和DLP的主要競爭方式將是“差異化市場”。液晶具有超薄、時尚的特點,同時成本也在不斷降低,這就使得安防、會議室、數字告示將是液晶最主要的用武之地。DLP核心優勢是多年積累的窄接縫性能、長期穩定的高端指揮中心客戶群——在這一“富得流油”的市場,液晶還是只能作為補充者,成不了主流。
不過,未來液晶拼接產品渴望開拓出更多的差異化拼接產品,例如透明顯示的拼接單元、弧面拼接、觸摸拼接單元等。這些新的創意方向是液晶可以實現,而DLP不能實現、或者不容易實現的。這些創新將加大液晶在數字告示創意市場、會議室市場、甚至指揮中心市場的應用價值,成為液晶“不走尋常路”的競爭手段。
液晶與DLP的較量之中,PDP“打醬油角色”日益增強。
對于等離子拼接產品,燒屏的缺陷已經不是最嚴重的危機。包括松下去年全面停產等離子產品;三星、LG和長虹壓減等離子產品線等上游市場的變化才是等離子拼接產品最大的危機。
眾所周知,拼接行業不是一個海量市場,而等離子拼接已經是拼接市場份額最小的技術選擇。如果發生等離子彩電和商用顯示器都逐漸退出市場的情況,僅僅依靠等離子拼接,維持哪怕一條先進量產型生產線都很困難:早期等離子拼接由歐麗安主導的階段,市場只是需要容納一條“實驗線”的產品,而不是量產線。
在彩電和商用顯示領域等離子退出之后,采用歐麗安早期的方式,拼接市場即便維持了一條或者兩條等離子線(或者試驗線)的運行,也必然導致等離子拼接終端市場處于“輿論和人氣”競爭的弱勢地位。這種市場狀態,將不利于等離子產品的長期生存。尤其是在產品技術上和液晶、DLP重合度很高,幾乎開發不出獨特差異化的產品的背景下,等離子拼接的長期生存壓力將非常之大。
事實上,松下等已經在選擇退出等離子市場。此前,日本先鋒、日立已經退出等離子市場。三星和LG也在逐年減少等離子產品的銷量。歐麗安的實際母公司,長虹也對等離子的未來持悲觀態度。在這樣的大產業環境下,等離子拼接淪為市場“打醬油角色”,并逐漸消亡,幾乎是大勢所趨。
作為液晶的繼承和替代者,OLED最可能是DLP合格的競爭對手。
在平板顯示市場,OELD最終取代液晶和等離子產品,已經成為行業共識:現在的分歧只是,這個過程需要多長時間而已。這就決定了在拼接市場,DLP最終需要面對的終極對手是OLED。
僅從理論角度看,(畢竟現在還沒有成熟的OLED產業和OLED拼接產品)OLED在拼接市場的競爭實力不容小窺。目前,阻擋液晶進入高端拼接市場的障礙主要是接縫過大。但是,全固態顯示的OLED比多層漢堡結構、液態顯示的液晶,或者氣態顯示的等離子,在實現更小的接縫上,具有更大的技術前景。同時,OLED窄邊技術,幾乎可以繼承液晶拼接產品的大部分研發成果,其產品技術將具有“急速成熟”的特征。
其它方面,上文已經介紹過,OLED是液晶的繼承者,它將擁有液晶拼接現在的產業支撐優勢,同時在理論成本上也會更低。這種產品在拼接行業的應用缺陷將主要是,介于液晶和等離子之間的屏幕不均勻老化問題——既然市場已經接受等離子產品,那么接受OLED應不成問題;以及OLED屏幕比液晶、等離子、DLP更低的壽命——不過,OLED成本價格也會更低。
因此,無論是最終產品成本、技術特征還是產業生態支持方面,OLED幾乎都會是最完美的平板顯示和拼接產品。而且,OLED在制造觸摸顯示單元、柔性顯示的單元這類創意產品上也具有極高的技術優勢。
通過對各種拼接產品競爭特點的了解,就不難理解不同大屏廠商對現有技術路線的選擇:
三星、LG等上游面板廠商,選擇液晶拼接墻,并將OLED作為未來演進方向;傳統液晶拼接企業,主打液晶拼接墻,并選擇等離子作為高端窄縫市場的補充,長期看也具有向OLED過渡的優勢;傳統DLP拼接企業,紛紛進入液晶拼接市場,一方面可以抓住數字告示、安防這類新興市場,另一方面,也可作為可能發生的OLED取代DLP拼接產品這一風險的“先行戰略”;傳統PDP等離子拼接企業,介入液晶產品線,作為等離子產品產業性風險的額外擔保,和新興市場的開拓產品;傳統安防,視頻會議企業選擇液晶產品線作為擴張產業鏈的一種方式,同時選擇DLP或者等離子產品二者之中的一個,作為高端客戶市場的主打……
總之,“一條技術路線跑到黑”的廠家已經消失殆盡。手握至少兩種技術,作為一個多技術路線競爭背景下的“折中”的低風險方案,已經得到大屏拼接行業的廣泛認可。這一行業發展特點的意義至少將包括:
第一, 整體性的規避了行業波動的風險,也有利于客戶服務在發生技術革命時刻的延續性。多路線的方案,將最大程度上,促進大屏行業品牌等無形資產的連續繼承;促進大屏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第二, 避免了激烈的技術路線對抗和過分的企業間的技術路線攻擊。這使得任何企業都不會主動夸大宣傳某種技術產品的優點,也不會出現故意抹黑某種技術產品的現象。這將構筑最為公平和公正的行業輿論環境,有利于大屏行業更好的為社會服務。
第三, 促進了企業現代“企業制度”和企業“戰略思維”的形成。企業采用多種技術路線協調發展的方式,極大的避免了內部治理上的盲目性和一言堂,有助于大屏行業的成熟企業建立更為科學的內部治理機制,形成長效的產業進步、企業發展正能量。
第四, 大屏企業和產業選擇混合型的技術路線,避免了上游市場波動,對大屏這個終端服務產業的劇烈影響。多種技術路線混合經營的產業結構的緩沖效應,最大程度減弱了松下退出等離子這類顯示行業大事件的連鎖反應。
大屏行業企業選擇混合型的技術路線,多頭下注的這些意義,是每個大屏企業都能獲益和切身體會的。以風險控制和長期成長為核心的企業戰略使得DLP背投和平板拼接之間的技術路線競爭的焦點,從“對抗”,變成了“合作”。這種變化就是過去五六年,拼接市場不同顯示技術之間最重要的關系轉變。這樣的產業選擇,也說明了大屏行業自身的成熟和理性。
評論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