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CD大屏拼接新技術營銷機遇及市場趨勢
來源:中國數字音視工程網 編輯:windy 2011-11-28 13:15:04 加入收藏 咨詢

所在單位: | * |
姓名: | * |
手機: | * |
職位: | |
郵箱: | * |
其他聯系方式: | |
咨詢內容: | |
驗證碼: |
|
LCD(LiquidCrystalDisplay),對于許多的用戶而言可能是一個并不算新鮮的名詞了,不過這種技術存在的歷史可能遠遠超過了我們的想象,早在19世紀末,奧地利植物學家就發現了液晶,即液態的晶體,也就是說一種物質同時具備了液體的流動性和類似晶體的某種排列特性。在電場的作用下,液晶分子的排列會產生變化。從而影響到它的光學性質,這種現象叫做電光效應。利用液晶的電光效應,英國科學家在上世紀制造了第一塊液晶顯示器即LCD。今天的液晶顯示器中廣泛采用的是定線狀液晶,如果微觀去看它,會發現它特象棉花棒。與傳統的CRT相比,LCD不但體積小,厚度薄(目前14.1英寸的整機厚度可做到只有5厘米),重量輕、耗能少(1到10微瓦/平方厘米)、工作電壓低(1.5到6V)且無輻射,無閃爍并能直接與CMOS集成電路匹配,由于優點眾多,LCD從1998年開始進入臺式機應用領域。
第一臺可操作的LCD基于動態散射模式(DynamicScatteringMode,DSM),RCA公司喬治?海爾曼帶領的小組開發了這種LCD。海爾曼創建了奧普泰公司,這個公司開發了一系列基于這種技術的的LCD。1970年12月,液晶的旋轉向列場效應在瑞士被仙特和赫爾弗里希霍夫曼-勒羅克中央實驗室注冊為專利。1969年,詹姆士?福格森在美國俄亥俄州肯特州立大學(OhioUniversity)發現了液晶的旋轉向列場效應并于1971年2月在美國注冊了相同的專利。1971年他的公司(ILIXCO)生產了第一臺基于這種特性的LCD,很快的替代了性能較差的DSM型LCD。
在1985年之后,這一發現才產生了商業價值,1973年日本的聲寶公司首次將它運用于制作電子計算器的數字顯示。現在,LCD是筆記本電腦和掌上計算機的主要顯示設備,在投影機中,它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且它開始逐漸滲入到桌面顯示器市場中。
一直以來,追求更完美的視覺享受都是我們桌面顯示設備的目標,回顧近年的顯示技術發展歷程,我們不難發現它都是圍繞著同樣一個主題-“追求更佳的人類肉眼視覺舒適性”!作為近幾年才突然新興起的新產品,液晶顯示器已經全面取代笨重的CRT顯示器成為現在主流的顯示設備。可是,液晶顯示器的發展之路并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樣一帆風順。下面,我們與新老玩家一起回顧一下近年LCD發展的艱辛曲折之路。
LCD早期發展(1986~2001)—過高成本抑制其發展之路技術不成熟的早期,LCD主要應用于電子表、計算器等領域。我們平時所說的LCD,它的英文全稱為LiquidCrystalDisplay,直譯成中文就是液態晶體顯示器,簡稱為液晶顯示器。
液晶是一種幾乎完全透明的物質,它的分子排列決定了光線穿透液晶的路徑。到20世紀60年代,人們發現給液晶充電會改變它的分子排列,繼而造成光線的扭曲或折射,由此引發了人們發明液晶顯示設備的念頭。世界上第一臺液晶顯示設備出現在20世紀70年代初,被稱之為TN-LCD(扭曲向列)液晶顯示器。盡管是單色顯示,它仍被推廣到了電子表、計算器等領域。
評論comment